前朝后宫息息相关。
虽自古流传着什么后宫不得干政,来以此抵挡外戚专权。
看起来是在针对妃嫔,实则针对这些妃嫔身后的世家。后宫之人无一不出自名门望族,每一个人都代表一方外戚。
而后宫干政的本质却是外戚推动专权。一旦通过这种方式做大做强自己的实力,必然压迫皇室宗族的势力。
“挟天子以令诸侯”莫非是最好的例子了。
是以为避免这种情况,后宫不得干政,自然外戚也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到皇室。
事实上,这种话也只能针对于那些家世不高,氏族威望不够显赫的人而已。
昨日在朝堂上一事,很快便传于后宫各处。
而从诸卿之中谏言的人,正是安贵妃的父亲,也是王默如今一世的外祖。
据婢子言,当时外祖站出时,满堂哗然。
不为别的,只因他年过花甲有三,早已上交兵权,讨了个闲职于京中颐养。
论起外祖昔年光彩。
那时王默还未降临于世。
外祖于民间招兵处随行参军,几年后,在临城初展露锋芒,从无名小卒晋为先锋,一路凭借自己所看的兵书和过往先辈的经验扶摇直上。
但若要说最出名的一战,当属迦关,此乃我朝昔日领土,可惜近几位皇帝重文轻武,疏于精炼,或于文化方面有所领域,但国力乃至兵力却逐渐衰微。
趁你病,要你命。他国趁此对我朝发起战争,武力衰弱的西秦对上别人的强兵奇阵节节败退。
面对这种情况,不肯降,又放不下心中那份傲气,两军僵持不下,恰巧此时别国又递来议和的书信,无形之中给了一个台阶下。
或许是个仁慈的君主,不忍百姓受水深火热之苦,那位君主毫不犹豫签下了议和书上的不平等条约:割舍十五座城池,每年进贡……
这议和书,又怎知不是变相的降书呢?
因为连续几任帝王的重文轻武,所以朝臣和百姓几乎都按着帝王的治略方针看齐,哪怕有人已经意识到存在的隐患,意识到武的重要,却也不得不屈服于现实。
许是意识到了武将的重要性,那位君主广招天下,开始在民间大肆招兵买马。而此举,无异于推翻重来。
然,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在武将这一领域,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根深蒂固的思想并非几日便可以剥除,所以在军籍上下之间出现了一个断层的画面。
中间不乏能人脱颖而出,但若仅凭一己之力,又能干出多大本事?
是因祸得福吗?凭着那份议和书,给西秦带来了缓冲的时间。至少能培养出一些能够接手之人。
日子一天天过,一天天少。
离议和书上的日期愈来愈近,蠢蠢欲动的小动作不断。
而这次,也是检验成果的最好时机。
不成功便成仁。
期限已至,别国便迫不及待发起战争,打响第一战的,赫然是临城。
临城易守不易攻。
利用这份优势,当时的外祖向主帅献上计策,利用地形优势、加之敌方轻敌的心理,带领一队人马,布下陷阱。
……
首战告捷。
此次献计,让外祖父从一众人中脱颖而出。
临城守住,接下来便是收复领土。
当初让出去的十五座城池毕竟曾属于西秦,周遭如何,甚至城内的布局,也不会过多变化。
各城内均有西秦內探,里面如何自是知晓的一清二楚。饶是如此,也不曾掉以轻心。毕竟再如何,也是一大国,兵力粮草皆强于我方。
能利用敌方掉以轻心的心理,有一有二却不能有三,相同的套路用多了,自然就失去了效果。
遂,外祖的目光投向了版图上的,与临城相反地势的城池,易攻不易守。
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
这种地势的优在于——抢占先机。
我抢先一步占据你的攻方,那你只能沦为守方。
易攻不易守,便在于此。
作者:啦啦,更一章,目前在改文,只不过有点慢
作者:1-9彻底改完了,可能会和之前有点出入,不过影响不大,有空的宝子们可以回看
叶罗丽精灵梦之未来如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