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
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
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
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
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
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
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
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
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
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
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
为了以后好记,一两银子等于两千文。这样算起来,苏婉儿已经是一个小富婆了。
白面十五文一斤,猪肉二十文一斤,玉米十文一斤,红薯八文一斤。
人参五十年的,一百银子。人参一百年的,二百五十两银子。
做好的衣服,五十文一套,麻布的。鞋子,二十文一双,普通的。
至于在山中打到的猎物,会比猪肉贵一点,三十文一斤。
包子,一文钱一个。糖葫芦,二文钱一个。布匹,五文一尺。
葬花园娇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