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试结果出来之后几天,安父就独自一人回到了松阳县,他的身体这几个月中,也养好了,这次回去就可以去上班了。
安比槐拿着秀才文书,去了处州府的儒学署学习。府儒学署比县儒学署大很多,里面的学生也多了不少,有将近百人。里面的最高长官为正七品教授,别的老师都是正八品的教谕。
处州府的教授是汉军旗里的林教授,家里有在京城为官的人,所以,连府城的知州,通判都给他几分面子。府儒学署有六位教谕,每位教谕统管十八人左右。但是,上课的时候,还是按照各人所治哪经为主。古代科考考四书五经,四书知道是什么,而五经分别是《诗》、《书》、《礼》、《易》、《春秋》,其中以《易经》为最难,所以治《易经》的学子人数也最少。乡试时有五魁首之称,五魁首实际上是各科考试的单科状元,自隋唐实行科举考试以来,儒家的《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都在考试的范围内,而单科考试的榜首会被称为经魁。在乡试中,每科的前五名都是每部经书的“经魁”,所以又称为五经魁或五经魁首,俗称五魁首。
安比槐考中秀才后,进入府儒学署,他就要确定将来主治哪经。而在五经中,《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礼》恭俭庄敬,《易》洁静精微,《春秋》属词比事。他和安父,刘先生商量了几次,决定治《春秋》。《春秋》是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而“读史以明智,知古可鉴今”,安父也希望将来安比槐为官时,可以谨慎小心。
在府儒学署里,主治《春秋》的教谕为李教谕,是康熙十二年的同进士,虽说同进士如如夫人,但能考到进士的人,学问肯定扎实。不过,就是没有后台,才到这府城里当了个教谕,听说,是从底下县城里升上来的。
这次到府儒学署可没有个师兄带着他们。早在放榜的时候,就通知,要去府儒学署就读的学子于月末二十五号早晨辰时在儒学署门前集合,要身穿青色盘领长衫,头戴“方巾”,脚蹬黑色长靴。
安比槐在这十几日中,受邀去参加了好几个文会,也为他打出点名声,还认识了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安比槐一直觉得自己之前的同窗都太过幼稚,所以上学这么久,玩得好的好友倒没几个。而等他考中了秀才,虽说年龄还是太小,但其他人都把他当作成年人看待,不像以前,老觉得他是个小孩。此次交的三个朋友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四人以文会友,交流下来也觉得彼此的思想接近,虽不知道人品如何,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而在官场上,总需要几个知交好友互相扶持,单打独斗是走不远的。
到言情文里考科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