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思维能随时与顶级的思想交锋,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度全面的理解,并与自己的实际充分关联,这种思维状态在平淡生活中是很少有的,但是只要拿起书本就可以马上拥有。我们每天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越多,花在无意义的娱乐活动上的时间就会越少,思维密度就会越来越大。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坚持高密度思考的人会与习惯低密度思考的人产生巨大的差距,这正是我们现在要仰望智者的原因。
阅读是为了改变。很多人以为一本书只要读完,读书的过程就结束了。事实上,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这里主要指非虚构类书籍)。很多人的阅读仅停留在表面,读的时候觉得这里好有道理、那里好有道理,读完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本书中,这种满足于录入的阅读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翻这本书就好像之前没有看过一样,所有的痕迹都烟消云散了。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这也回答了另外一个问题,阅读的深度比速度重要,阅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读得多、读得快并不一定是好事,这很可能是自我陶醉的假象。如果读书只是完成了文字扫视,但并不真正理解,那又有什么效率可言呢?如果阅读只是知道了那些道理,而自己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改变,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读书慢不要紧,即使你一个月只能读完一本书,但能读通、读透,产生巨大的改变,那也比3天读1本书不知要强多少倍。
在没有互联网时,普通人想通过写文章获得大量反馈是一件很难的事,即便文章登上报纸、上了杂志,也得耐心地等待读者的回信或电话。而网络时代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几秒之后就有可能收到读者的留言或点赞。如果文章写得足够好,反馈就会像潮水一样在短时间内涌来。每每体验到这种美妙,许颜都要在心里感恩一下网络时代,这福利不仅带来及时的反馈,而且总会夹带一些惊喜,可是在2007年,这还是纸书的时代,写的小说如果不发表,没有读者,况且发表后有读者也未必会收到反馈。
她真的无比怀念2017年,十年后的那个年代,那是她首次在网络上发表小说,没想到反馈还不错,给了她很大的信心。至于为什么那年会发表小说,是因为2016年考上研究生的许颜除了第一年有课要上外,剩下的两年不用上课只写毕业论文就好。她突然拥有了大把的自由时间,玩了半年后到了2017年年初她恍然大悟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她给自己列计划:每天练2个小时的钢笔字、画2个小时的素描画、看2个小时的书并做阅读笔记、然后剩下的时间用来写公众号和小说。但是仅仅坚持了几天这个计划就夭折了,她想写小说,明明脑子里有东西却怎么也写不出来,她知道是自己的文学水平太差了。那时候还很流行一个观点:“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于是许颜决定开始疯狂看书,往脑子里填点东西后再开始写小说。
那年许颜23岁,算是她的“觉醒元年”,在此之前她过得还是比较混沌。那时的她虽然对学习很投入,但业余时间几乎被不需要动脑筋的事情占据。警醒之后,一种从未有过的焦虑便油然而生,她的内心迫切希望发生改变,毕竟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
但一阵忙碌之后她发现自己根本无从下手,也没有看到任何变化与转机,那种对独特优势求而不得的心情,就像一个孩子面对最喜欢的玩具却无法拥有一样。好在网络学习时代来临了,她发现各路能人现身网络,也有很多和她一样希望变好的人出现在各个社群里,她看到了一些希望,于是跟着报了很多课,买了很多书,希望能立即改变自己。特别是每次收到书的那一瞬间,她总会产生一种好像已经拥有这些知识的错觉,但事后才发现,读书的“艰难”与买书的“惬意”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
——2007年11月18日
再就业男团:重生之拯救071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