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古代篇
超小超大

战国策 上

战国策

内容简介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245年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或者说记录了当时的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内容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战国时期占有绝对比重,不记载前代旧事。有人认为刘向选取了具有特殊意义的起止时间。由于曾历经包括宋、元、明多个朝代或大或小的修补,加之传抄和翻刻时的错讹。现存版本与最初版本差别可能很大。

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策”论。约十五万字。

《战国策》并非出于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或主线,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据称形成之初便有多个版本。

据说西汉刘向在校理皇家书库时,对所见的“中战国策书”,包括六种记载战国纵横家说辞的作品,即所谓的中书六种,包括《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语》《修书》,和“国别者八篇”等材料进行了编撰。因书所记载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提出的政治和外交策略,且其内容“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轧倾夺之说也”,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名称沿用至今。

书名战国指时期,这点并无多少异议。争议点主要在“策”字上,刘向在给皇帝呈奏的《书录》中云,该书是有关“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立策谋”,因而定名,书名中的“策”字取的是“策谋”之意。可有部分后世学者依然对书名的含义产生了质疑,如叶德辉和王国维认为“策”应为“简策”之意,“策”有长短,故又名《短长》。不过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是“策略”。

《战国策》成书以后,东汉学者高诱曾为其作注。但由于此书一直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因此到了北宋时,已经缺了十一篇。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访之“士大夫之家”,重新补足了三十三卷的简数。南宋时期,姚宏搜罗了尚能见到的版本,在曾巩版本的基础上,重新校订整理并加注释,被称为“站本”。和姚宏同时的鲍彪也进行编订并注释,元代学者吴师道为其作补正,一同流传,但鲍本质量上并不如姚本。现今所见到的版本,多属姚本。

作品目录

今本共三十三卷。东周策一卷,西周策一卷,秦策五卷,齐策六卷,楚策四卷,赵策四卷,魏策四卷,韩策三卷,燕策三卷、宋卫策一卷,中山策一卷,共497篇。

周策

卷一·东周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秦攻宜阳

东周与西周战

东周与西周争

东周欲为稻

昭献在阳翟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楚攻雍氏

周最谓吕礼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

温人之周

或为周最谓金投

周最谓金投

石行秦谓大梁造

谓薛公

齐听祝弗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

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

为周最谓魏王

谓周最曰魏王以国与先生

赵取周之祭地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周共太子死

三国隘秦

昌他亡西周

昭翦与东周恶

严氏为贼

卷二·西周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雍氏之役

周君之秦

苏厉谓周君

楚兵在山南

楚请道于二周之间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秦召周君

犀武败于伊阙

韩魏易地

秦欲攻周

宫他谓周君

谓齐王

三国攻秦反

犀武败

秦策

卷三·秦一

卫鞅亡魏入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

泠向谓秦王

张仪说秦王曰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张仪之残樗里疾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

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陈轸去楚之秦

卷四·秦二

齐助楚攻秦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

义渠君之魏

医扁鹊见秦武王

秦武王谓甘茂曰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

甘茂攻宜阳

宜阳未得

宜阳之役楚畔秦而合于韩

秦王谓甘茂

甘茂亡秦且之齐

甘茂相秦

甘茂约秦魏而攻楚

陉山之事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卷五·秦三

薛公为魏谓魏冉

秦客卿造谓穰侯

魏谓魏冉

谓魏冉曰和不成

谓穰侯

谓魏冉曰楚破秦

五国罢成皋

范子因王稽入秦

范睢至秦

范睢曰臣居山东

应侯谓昭王

秦攻韩围陉

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谓应侯曰君禽马服乎

应侯失韩之汝南

秦攻邯郸

蔡泽见逐于赵

卷六·秦四

秦取楚汉中

薛公入魏而出齐女

三国攻秦入函谷

秦昭王谓左右

楚魏战于陉山

楚使者景鲤在秦

楚王使景鲤如秦

秦王欲见顿弱

顷襄王二十年

说秦王曰物极必反

或为六国说秦王

卷七·秦五

谓秦王曰

秦王与中期争论

献则谓公孙消

楼啎约秦魏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文信侯出走

四国为一

齐策

卷八·齐一

楚威王战胜于徐州

齐将封田婴于薛

靖郭君将城薛

靖郭君谓齐王

靖郭君善齐貌辨

邯郸之难

南梁之难

成侯邹忌为齐相

田忌为齐将

田忌亡齐而之楚

邹忌事宣王

邹忌修八尺有余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楚将伐齐

秦伐魏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卷九·齐二

韩齐为与国

张仪事秦惠王

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

昭阳为楚伐魏

秦攻赵

权之难

秦攻赵长平

或谓齐王

卷十·齐三

楚王死

齐王夫人死

孟尝君将入秦

孟尝君在薛

孟尝君奉夏侯章以四马百人之食

孟尝君燕坐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

孟尝君出行国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

齐欲伐魏

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

卷十一·齐四

齐人有冯谖者

孟尝君为从

鲁仲连谓孟尝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

齐宣王见颜斶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齐王见田骈

管燕得罪齐王

苏秦自燕之齐

苏秦谓齐王

卷十二·齐五

苏秦说齐闵王

卷十三·齐六

齐负郭之民有孤狐咺者

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燕攻齐齐破

貂勃常恶田单

田单将攻狄

濮上之事

齐闵王之遇杀

齐王建入朝于秦

齐以淖君之乱

楚策

卷十四·楚一

齐楚构难

五国约以伐齐

荆宣王问群臣

昭奚恤与彭城君议于王前

邯郸之难

江尹欲恶昭奚恤于楚王

魏氏恶昭奚恤于楚王

江乙恶昭奚恤

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

江乙说于安陵君

江乙为魏使于楚

郢人有狱三年不决者

城浑出周

韩公叔有齐魏

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

楚王问于范环

苏秦为赵合从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

张仪相秦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

卷十五·楚二

魏相翟强死

齐秦约攻楚

术视伐楚

四国伐楚

楚怀王拘张仪

楚王将出张子

秦败楚汉中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女阿谓苏子

卷十六·楚三

苏子谓楚王

苏秦之楚三日

楚王逐张仪于魏

张仪之楚贫

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张仪

张仪逐惠施于魏

五国伐秦

陈轸告楚之魏

秦伐宜阳

唐且见春申君

卷十七·楚四

或谓楚王

魏王遗楚王美人

楚王后死

庄辛谓楚襄王

齐明说卓滑以伐秦

或谓黄齐

长沙之难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客说春申君

天下合从

汗明见春申君

楚考烈王无子

虞卿谓春申君

赵策

卷十八·赵一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

张孟谈既固赵宗

晋毕阳之孙豫让

魏文侯借道于赵攻中山

秦韩围梁燕赵救之

腹击为室而钜

苏秦说李兑

赵收天下且以伐齐

齐攻宋奉阳君不欲

秦王谓公子他

苏秦为赵王使于秦

甘茂为秦约魏以攻韩宜阳

谓皮相国

或谓皮相国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

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

卷十九·赵二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秦攻赵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武灵王平昼闲居

王立周绍为傅

赵燕后胡服

王破原阳以为骑邑

卷二十·赵三

赵惠文王三十年

赵使仇郝之秦

齐破燕赵欲存之

秦攻赵蔺离石祁拔

富丁欲以赵合齐魏

魏因富丁且合于秦

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

平原君请冯忌

平原君谓平阳君

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

秦赵战于长平

秦围赵之邯郸

说张相国

郑同北见赵王

建信君贵于赵

卫灵公近雍疽弥子瑕

或谓建信

苦成常谓建信君

希写见建信君

魏魁谓建信君

秦攻赵鼓铎之音闻于北堂

齐人李伯见孝成王

卷二十一·赵四

为齐献书赵王

齐欲攻宋

齐将攻宋而秦楚禁之

五国伐秦无功

楼缓将使

虞卿请赵王

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

三国攻秦赵攻中山

赵使赵庄合从

翟章从梁来

冯忌为庐陵君谓赵王

冯忌请见赵王

客见赵王

赵使姚贾约韩魏

魏败楚于陉山

秦召春平侯

赵太后新用事

秦使王翦攻赵

魏策

卷二十二·魏一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韩赵相难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西门豹为邺令

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魏公叔痤为魏将

魏公叔痤病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齐魏约而伐楚

苏秦拘于魏

陈轸为秦使于齐

张仪恶陈轸于魏王

张仪欲穷陈轸

张仪走之魏

张仪欲以魏合于秦韩

张子仪以秦相魏

张仪欲并相秦魏

魏王将相张仪

楚许魏六城

张仪告公仲

徐州之役

秦败东周

齐王将见燕赵楚之相于卫

魏令公孙衍请和于秦

公孙衍为魏将

卷二十三·魏二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

苏代为田需说魏王

史举非犀首于王

楚王攻梁南

魏惠王死

五国伐秦

魏文子田需周宵相善

魏王令惠施之楚

魏惠王起境内众

惠施为韩魏交

田需贵于魏王

田需死

秦召魏相信安君

秦楚攻魏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卷二十四·魏三

秦赵约而伐魏

芒卯谓秦王

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

华军之战

齐欲伐魏

秦将伐魏

魏将与秦攻韩

叶阳君约魏

秦使赵攻魏

魏太子在楚

卷二十五·魏四

献书秦王

八年谓魏王

魏王问张旄

客谓司马食其

魏秦伐楚

穰侯攻大梁

白珪谓新城君

秦攻韩之管

秦赵构难而战

长平之役

楼梧约秦魏

芮宋欲绝秦赵之交

为魏谓楚王曰

管鼻之令翟强与秦事

成阳君欲以韩魏听秦

秦拔宁邑

秦罢邯郸

魏王欲攻邯郸

周宵谓宫他

周最善齐

周最入齐

秦魏为与国

信陵君杀晋鄙

魏攻管而不下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

秦攻魏急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韩策

卷二十六·韩一

三晋已破智氏

大成午从赵来谓申不害于韩

魏之围邯郸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宣王谓摎留

张仪谓齐王

楚昭献相韩

秦攻陉

五国约而攻秦

郑彊载八百金入秦

郑彊之走张仪于秦

宜阳之役

秦围宜阳

公仲以宜阳之故仇甘茂

秦韩战于浊泽

颜率见公仲

韩公仲谓向寿

或谓公仲曰

韩公仲相

王曰向也子曰天下无道

或谓魏王

观鞅谓春申

公仲数不信于诸侯

卷二十七·韩二

楚围雍氏五月

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

公仲为韩魏易地

锜宣之教韩王取秦

襄陵之役

公叔使冯君于秦

谓公叔曰公欲得武遂于秦

谓公叔曰乘舟

齐令周最使郑

韩公叔与几瑟争国郑强为楚王使于韩

齐明谓公叔

公叔将杀几瑟

公叔且杀几瑟

谓新城君曰

胡衍之出几瑟于楚

几瑟亡之楚

冷向谓韩咎

楚令景鲤入韩

韩咎立为君而未定

史疾为韩使楚

韩傀相韩

卷二十八·韩三

或谓韩公仲

或谓公仲曰

韩珉攻宋

或谓韩王曰

谓郑王

东孟之会

韩阳役于三川而欲归

张丑之合齐楚讲于魏

或谓韩相国

公仲使韩珉之秦求武隧

韩相公仲使韩珉之秦请攻魏

客卿为韩谓秦王

韩珉相齐

或谓山阳君

赵魏攻华阳

秦招楚而伐齐

韩氏逐向晋于周

张登谓费绁曰

安邑之御史死

魏王为九里之盟

建信君轻韩熙

段产谓新城君

段干越人谓新城君

燕策

卷二十九·燕一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奉阳君李兑甚不取于苏秦

权之难

燕文公时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宫他为燕使魏

苏秦死

燕王哙既立

初苏秦弟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

苏代过魏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

齐伐宋

苏代谓燕昭王

燕王谓苏代

卷三十·燕二

秦召燕王

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

奉阳君告朱讙与赵足

苏代为燕说齐

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

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

陈翠合齐燕

燕昭王且与天下伐齐

燕饥赵将伐之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或献书燕王

客谓燕王

赵且伐燕

齐魏争燕

卷三十一·燕三

齐韩魏共攻燕

张丑为质于燕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秦并赵北向迎燕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宋卫策

卷三十二·宋卫

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

公输般为楚设机

犀首伐黄

梁王伐邯郸

谓大尹曰

宋与楚为兄弟

魏太子自将

宋康王之时

智伯欲伐卫

智伯欲袭卫

秦攻卫之蒲

卫使客事魏

卫嗣君病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

卫人迎新妇

中山策

卷三十三·中山

魏文侯欲残中山

犀首立五王

中山与燕赵为王

司马憙使赵

司马憙三相中山

阴姬与江姬争为后

主父欲伐中山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

乐羊为魏将

昭王既息民缮兵

版本

古《战国策》原本早已亡佚。东汉延笃可能是第一个对《战国策》作专门研究的学者,他所作《战国策论》(又称《战国策音义》)一卷据称内容简略,早亡佚。同时期的高诱则开始为此书做较详细的标注,大概恢复有十篇左右。他注的《战国策》有策文三十三篇,需注释之处有双行夹注,所注内容中有关于《春秋后语》的注,对个别字词、人名、地名等也进行了注释。他的版本也被认为是原书流失后历史上第一个较正式全面的《战国策》版本。北宋时,曾巩奉旨“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并加以校补,这是所谓的曾巩的“校勘本”或“校补本”,使得刘向原有三十三篇的旧貌基本得以恢复,不过这个“复完”指的是无整卷佚失,字句段落乃至整章佚失仍不在少数。之后各本“均祖南丰”,即以曾巩校本作为后世衍生各本的共同祖本。

与曾巩差不多同时,还有王觉、刘敞、李格非等人也在校勘。宋哲宗元祐年间,孙朴入馆阁校勘,以曾巩三次所校定本为基础,参考苏颂校本、钱藻校本、刘敞校本、集贤院校本等,于元祐八年(1093年)“遂为定本”。

南宋初年,剡川(今宁波奉化)人姚宏从孙朴族子孙悫处得到孙朴的校本(可能还有他的弟弟姚宽,但姚宽的作用存疑,应该只是参与整理),该校本“似非元书”,即可能是辗转过录本。姚宏以此本为底本进行了校订,并称自己这个校本为续注本。而且这个版本据说是最先注意《战国策》佚文问题的,姚宏在题辞中提到,许多异形字“皆武后字,恐唐人传写相乘如此,诸公校书改用此字,殊所不解”,尽管知道刘向时期不可能有这些文字存在,他还是客观严谨地保留了下来。尽可能保留了早先版本的原貌可能是姚本最大的特点之一。

不过姚本在元明时期并不流行,甚至在元代就已经成了稀本,原因可能是由于姚宏“以伉直忤秦桧,瘐死大理狱中”,以至于“其书尚未盛行于世,故鲜未见也”(《战国策·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序》)。但据考证,姚本至少也有三个版本:南宋绍兴年间初刻本,又称“梁溪高氏本”;清同治八年(1869年)湖北崇文书局重刻本;光绪三年(1877年)永康胡氏退补斋重刻本。

与姚宏差不多同时的缙云(今属浙江丽水)人鲍彪的校注工作是从历史学角度入手,除径改文字以便阅读外,还大规模改编了原有的篇章结构,他将原书按国别分为十卷,国别下标君王世次,策文隶下。分别为西周策卷、东周策卷、秦策卷、齐策卷、楚策卷、赵策卷、魏策卷、韩策卷、燕策卷和宋卫中山策卷。全书除中山策之外,分别隶属于十一国五十五位王侯之下,俨然是一部完整的战国时期国别史。此外还参考《史记》等书另作新注,虽有疏漏,但比起高注更为详细。此后《战国策》版本分为“姚本”与“鲍本”两大系统。鲍本的大规模修改导致这个系列的版本已非《战国策》刘向编定本原貌,但改编之后文通字顺,又经吴师道为之校正错讹,遂成为元明以至清代中期以前的较为通行之本。不过这个版本因调整策文次序,增删改动、武断穿凿之处也不少,而很是被时人或后人诟病。吴师道就评价说“能分次章条,详述注说,读者眩于浮文,往往喜称道之”。说的直白些,就是这个版本通俗易懂,对一般读者来说“皆习用其书”。[8][9][79]

元泰定二年(1325年),吴师道据姚宏注补鲍注之缺,正鲍注之失,重新补校了《战国策》(又名《战国策校注》,共十一卷),这个吴补注鲍本被《四库全书》誉为“古来注是书者,固当以师道为最善矣”,简称鲍吴本,1922年,它首先被《四部丛刊》收入。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战国策》即据此影印,今通称鲍本。

吴师道注本和鲍彪本在明和清初流行。剡川姚氏本《战国策续注》直至18世纪中叶才流传开来。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卢见曾发现梁溪高氏本并翻刻了一个宁刻本,即卢氏雅雨堂刻本。自此,姚氏本开始流行并逐渐取得《战国策》注本的正统地位。

清嘉庆年间,黄丕烈购得一部南宋初刻本,“楮墨精好”,认为是梁溪高氏本。他以此为底本进行勘校,并将重刻本列入《士礼居丛书》,为《重刻剡川姚氏本战国策》,即“士礼居刻本”。至此,《战国策》两宋以来姚氏本、鲍氏本两大版本系统合流。清同治八年(1869),湖北崇文书局重刻出版此版本。这个版本从此也成为了较为通行的印刷底本。包括清光绪二年(1876)四川尊经书院刻本、清光绪三年(1877)永康胡氏退补斋刻本、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上海鸿宝斋石印本、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南经纶元记刻本、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海鸿宝斋石印本、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新化三味书室刻本、清宣统元年(1909)上海鸿宝斋石印本、清宣统元年(1909)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民国元年(1912)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民国元年(1912)上海鸿宝斋石印本、民国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1914)上海鸿宝斋书局影印本(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海鸿宝斋石印本)、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民国四年(1915)上海石竹山房士礼居丛书影印本、民国五年(1916)上海鸿宝斋石印本、民国六年(1917)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博古斋士礼居丛书影印本、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扫叶山房影印本、民国十四年(1925)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二十一版)、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影印本、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锦章图书局仿宋影印石印本、民国十七年(1928)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民国十九年(1930)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民国二十二年(1933)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中华书局袖珍缩印本、民国三十一年(1942)尊经书院重修本、民国上海会文堂书局影印本、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本,等等。

清代时期也有不少学者对《战国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但较之以前的版本而言,不算太有名,主要是一些修正和校正。包括张琦的《战国策释地》、顾观光《战国策编年》、吴曾祺的《战国策补注》、王念孙的《战国策杂志》,以及日本关修龄《战国策高注补正》等。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对《战国策》的研究更多集中于救亡图存方面,甚至产生过颇多争议的战国策派,只有金正炜撰的《战国策补释》对高、姚、鲍、吴、黄诸家有所校正,并杂引《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古籍为《战国策》作补释。其独特之处就是省去原文,直接注解,有不少个人见解在其间。

明末天启年间,钱谦益得宋版《战国策》两部,均为姚本,因先后从梁溪(今属江苏无锡)安氏、梁溪高氏处得之,故后分别以“安氏本”“高氏本”称之。这两个版本的区别在于“高氏本”开卷先目录、刘序,曾序在卷末,当为初刻本;“安氏本”开卷先曾序,继之以目录、刘序,当为修订后的重刻本。“安氏本”原本今已不存,高氏本现存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藏清初影宋抄本一部,据称为“安氏本”影抄。此书三十三卷,汉高诱注,宋姚宏校正,共一函四册。

近代所见质量较高的有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范祥雍《战国策笺证》、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何建章《战国策注释》等书。

中国历史古代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一战之开端 连载中
一战之开端
独特x
简介:本文(除人物外)几乎为真历史
0.0万字2年前
碧蓝航线鲸浪 连载中
碧蓝航线鲸浪
哔哩哔哩_909158449
简介: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动力
0.6万字2年前
打海讲 连载中
打海讲
樱羽柳儿
简介:古今中外,皆可言谈
7.3万字1年前
盛唐绝域 连载中
盛唐绝域
墨迹淡雅
简介:梦回盛唐,雄据西域,攻伐诸国,北抗大食;兵入中原,助定安史,拱卫长安,以靖九洲!有历史背景,但是内容纯属虚构,请勿当真。本书已经签约,若需要转载之类请联系作者本人。在此多谢各位读者的关注。已加念禾文社
23.6万字1年前
大运河奇缘2——10续集 连载中
大运河奇缘2——10续集
12467890
简介:凌雨菲重越至南宋,五代十国,武昌起义,民国,新中国带领运河精灵。
0.1万字11个月前
战地:中华崛起 连载中
战地:中华崛起
冰镐斯基
简介:由三国演义4改编而成。
0.7万字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