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燕之战
历史背景
从公孙度于东汉中平六年(189年)为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开始,期间东伐高句骊、西击鸟丸、往南越海收青州东莱诸县,极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中部,南跨海占有山东半岛东莱诸县,西抵滦河流域,北至鲜卑、夫余,建立了东北地区强大的地方割据政权。其后下传予子公孙康、弟公孙恭、孙公孙渊。公孙氏曾与曹操军交锋,虽一度臣服,但公孙渊上台后摇摆于魏与吴之间,公元233年(太和七年),公孙渊企图向吴称臣以为外应。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东吴自丞相顾雍、辅吴将军张昭以下等举朝劝谏,认为公孙渊必败,因此反对孙吴对公孙渊的支持,没有被孙权采纳。孙权便遣张弥、许晏等,携金玉珍宝,立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认为东吴远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讨伐,又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并将其首级献给明帝。明帝于是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还让他继续持节任辽东太守,统领诸郡。
魏明帝遣使者傅容、聂夔封公孙渊乐浪公,之前公孙渊派去洛阳的计吏又对公孙渊说:“使团中有位名叫左骏伯的人,力大无穷,不是普通人。”公孙渊大为恐惧,于是带领甲士,包围使者居住的学馆,然后才出来拜见使者,又数次对陪伴的国内宾客口出恶言,使者回洛阳后,便对明帝说明此事。
公元237年(景初元年),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俭等携带书信印章去征召公孙渊。公孙渊闻讯,立刻发兵,在辽隧阻击毌丘俭,并与之展开激战。毌丘俭见形势对己不利,便退兵。
公孙渊不听将军纶直、贾范苦劝,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遣使持符节,授予鲜卑单于印绶,诱其侵扰北方减轻自身压力,又再次称臣于吴,希望得到外援。
战役过程
一次战役
公孙渊频繁的以扶余名马助孙吴军资的情报被曹魏捕获,东莱太守及幽州刺史上奏(怕公孙渊吞并他们),魏怒又欲伐之,遣大将田豫、王雄从海陆两路攻燕国,蒋济柬之,魏帝不听,田豫、王雄无功而返。
二次战役
当由吴返燕的使臣报告发现吴国武库不强认为东吴远而曹魏近,公孙渊害怕曹魏讨伐,又垂涎东吴的人口,于是诱斩吴使,又遣肃慎氏献楛矢于魏以喻圣王在世天降祥瑞,魏帝大喜。因吴蜀分魏时在蜀汉使者面前夸下海口,孙权心中羞愤,欲由海路亲征,东吴名臣陆逊及赵姬谏之。明帝遣使者傅容、聂夔封公孙渊乐浪公,又有燕使对公孙渊说魏国使团中有名叫左骏伯的力士,公孙渊大为恐惧,于是带领甲士,包围使者居住的学馆,又数次对陪伴的国内宾客口出恶言,魏使回洛阳后对明帝说此事。魏帝大怒,遣名将毋丘俭率幽州诸部联合鲜卑、乌恒伐之,卫臻柬之,魏帝不听,公孙渊逆与俭战,俭不利,引还。
三次战役
公孙渊于是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派使者拿着符节,借助鲜卑单于的王印,给边疆北方民族加封晋爵,并引诱鲜卑人去侵扰魏国北方地区。次年正月又向东吴称臣,东吴名臣羊衜认为此次救下燕国以后就会心悦诚服,孙权表示愿意派兵救援燕国并告诫公孙渊要小心司马懿,魏国诏青、兖、幽、冀四州大作海船并遣司马懿联合慕容鲜卑、高句丽、乌恒再次由海陆围攻燕国,燕国自信军力欲守城待雪故不东走。
出兵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马懿,命他率兵讨伐。魏明帝问他估计公孙渊有什么对策,司马懿说:“事先弃城逃走,是上计。凭借辽水抗拒我大军,这是次计。坐守襄平,那他就要当俘虏了。”魏明帝又问:“公孙渊会采用哪种?” 司马懿回答:“只有聪明人能正确估量彼此实力。预先弃城,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他定会认为我们这次孤军远征不能持久,先在辽水抗拒,再退守襄平,这是中计和下计”。魏明帝问:“往还需要多少时间?”司马懿说:“去百日,回百日,攻战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时间足够了。”
当时朝廷大修宫室,加上军用物资,百姓饥弊。司马懿出征前劝魏明帝说:“昔日周公营造洛邑,萧何建造未央宫,今 日宫室不完备,这是我的责任。然而黄河以北,百姓穷困,内外徭役繁多,势必不能百废俱兴,应暂时停止内务,以救目 前之急。”临行时亲友相送,司马懿感慨作歌:“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交战
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从京师出发,经孤竹,越碣石,同时幽州刺史毌丘俭从征,鲜卑、高句丽等也出兵,还有从海路攻带方、乐浪二郡。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六月,进至辽水。公孙渊果然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
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军的襄平本营,部将不解问其原因。司马懿说:“敌人坚营高垒,就是想让我们兵疲粮尽,若攻城,正中其计。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现 在他们大军在此,老巢却空。我直指襄平,敌军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接着整顿阵列前进,敌军果然出来截击。司马懿对诸将说:“我之所以不攻其营,正是要等现 在的局面。”于是指挥魏军痛击,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
围城
当初公孙渊闻魏军来攻,求救于孙权,孙权也出兵为其声援,并给公孙渊写信:“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深深为贤弟感到担忧啊。”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军心始安。公孙渊军乘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魏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不允。司马陈圭曰问司马懿:“当年攻上庸,八路并进,昼夜不停,故能在一旬半时间里,攻下坚城,杀了孟达。这次远道而来,为什么行动却更加缓慢?”司马懿说:“当年孟达军队少而粮食能支持一年,我们的兵是孟达的四倍粮食却不足一月,以一月粮的军队对付有一年粮的军队,怎能不速战速决?四打一,即使一半人伤亡,也是可行,当时不计死伤,正是要为有限的粮草争取时间。而今敌兵多我军少,敌粮少我粮多,又遇大雨,想速战也不可能。从出兵开始,我就不担心敌人来进攻,而是怕他们会逃跑。如今敌军粮草将尽,我军包围尚未合拢,若现 在抢掠牛马,会逼他们逃走。兵者诡道,善因事变。他们现 在凭借人多和大水,虽然饥困,也不肯就擒。这时候更当稳住对方,不能为得小利而把敌人吓跑。”
司马懿将计就计,故意示弱。朝廷听说雨大敌强,不少人请求召还司马懿。魏明帝却说:“司马懿临危制变,生擒公孙渊指日可待。”
破城
月余,雨停,水渐退去,司马懿立即在城周围堆起土丘,造望楼,准备了大量的石头,用弩弓直向城中发射。公孙渊又怕又急。城中粮食吃尽,开始人吃人,死者不计其数。杨祚等投降。
一天晚上,一颗长约十丈的大流星,从首山的东北面坠入襄平城的东南面,魏军散布谶纬,东国人心狂乱,城中愈发震恐。公孙渊也很惊惧,八月,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解围而缚。
司马懿斩杀使者,发布檄文严责:“昔日楚和郑是并列的国家,郑伯尚且肉袒牵羊而迎楚军。孤家为王者大臣,位在上公,而王建等要我解围退兵,如楚郑一样同列相待。二人年老胡涂,必是传话不符原意,已经将他们斩首。若还有话要说,可再派年少明智果决的人来。”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来请求定日期送人质。司马懿对他说:“作战的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公孙渊若不肯自缚请罪,就是决心寻死了,不须送什么人质。”
战役结果
公孙渊带着儿子公孙修带着数百骑兵向东南突围而逃,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司马懿大军在后面穷追不舍,在流星坠地的地方,杀死了公孙渊父子。入城后,司马懿屠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收编百姓四万户。司马懿释放了当年被公孙渊篡夺官位的公孙恭,又为被公孙渊迫害的纶直等人修了坟墓,表彰他们的后代。下令说:“古代讨伐一个国家,仅杀其中顽固凶恶的人而已。各位被公孙渊所连累的人,全部宽恕。中原人愿意返回故乡的,各随己愿。”
当时司马懿军中有的士兵衣单寒冷,请求发给短袄,司马懿不给,表示“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于是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岁以上的班士兵解除兵役,送返回乡。 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内,胜利班师。魏明帝派使者到蓟去犒劳部队,增司马懿食昆阳县,前后共二县。曹魏数十年来辽东问题终於彻底解决,公孙渊的首级被送到了洛阳,带方、乐浪、玄菟等地也相继平定。
战后影响
曹魏平定辽东后,对东北亚有即时性的重大影响,因为各国无论是想争霸或者争盟友,考虑的对象是由公孙渊变成魏。
倭人
其中以有内外部压力的邪马台国最为积极,故魏也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连同大使难升米也获得率善中郎将,假银印青绶。日本从海路至带方,再走陆路至中原的中日外交再次开通。卑弥呼死后发生内乱,结果决定不在派兵支援,虽经魏廷裁决壹与继位才平息纷争,但可见魏的影响力。
高句丽
高句丽则蠢蠢欲动,《三国志·东夷传》记录公元242年(正始三年)寇辽东郡西安平;《毌丘俭传》则称“高句丽数侵叛”,终于在公元244年(正始五年)发生毌丘俭军大破高句丽,屠其都;高句丽王所奔至的东沃沮也同为魏军所破;因司马懿破坏燕秦汉以来建立的东北亚秩序致使高句丽“全盛之时,强兵百万,南侵吴越,北挠幽燕、齐鲁,为中国巨蠹。”
扶余濊貊
夫余则提供军粮予魏;秽族不耐侯等举邑降,从此乐浪和带方二郡“有军征赋调,供给役使,遇之如民”;肃慎开始脱离扶余统治。
百济
《三国史记·古尔王本纪》记录与公孙氏曾有姻亲关系的百济,乘虚袭取乐浪边民,乐浪太守刘茂怒,古尔王恐见讨,遂还其民。
慕容鲜卑
慕容鲜卑入据昌黎郡,曹魏初年,首领莫护跋率部迁居辽西,从司马懿讨公孙渊有功,被朝廷拜为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莫护跋因戴步摇冠,改名慕容焉。莫护跋的孙子慕容涉归,被朝廷封为鲜卑单于,迁居辽东,开始汉化。慕容涉归有二子,长子慕容吐谷浑,西迁河湟;次子慕容廆。西晋太康十年,迁居徒河之青山。元康四年移居大棘城。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中国。永嘉初年,慕容廆自称鲜卑大单于。八王之乱后,慕容部割据辽东,又击败了段部鲜卑、宇文鲜卑,成为东北最大的势力。依然向晋朝朝贡,慕容廆之子慕容皝自称燕王,建立前燕。慕容皝之子慕容俊灭冉魏占领中原,十六国中前燕、后燕、西燕、南燕都是慕容部建立的。
乌恒
乌恒进一步南迁。
辽人
曹氏幕府以公孙康重建燕秦汉以来的东北亚秩序,汉晋间东北之大事, 即著辽吴日三地海上交通频繁,所谓乘桴沧海于扶桑,葛越布于朔士,貂马延于吴会,其经营东土,成绩昭彰,足见公孙氏三世守边保境绥虏安民之效。但经过司马懿至星坠所在斩公孙渊后,又屠城坑其众,以《晋书·地理志》所列武帝太康元年辽东诸郡国户数观之,则辽东国仅五千四百户,玄菟郡仅三千三百户,乐浪郡仅三千七百户,带方郡仅四千九百户每户平均纵达十口,诸郡国合计当亦不过十馀万口。太康元年正西晋统一中国局势全盛之时,辽左海东竟尔荒残至此,良足惊异。余谓此盖由司马懿讨平公孙渊时果行杀戮及任令中原人民流寓辽东者归还故土之故。《晋书·宣帝纪》云:“既入城,立两标以别新旧焉。男年十五以上七千馀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以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是懿诛杀公孙氏僚属将吏殆尽,复戮兵民近万人,此实辽土之精 英公孙氏所恃以捍御胡貊二虏者,抚而用之,未始不可化反侧为干城,一朝屠戮,宁非自残猛士乎,又当汉末大乱,中原士庶多避地辽东,对公孙氏之安边防者甚有助力,其久留辽左者子孙蕃育,已无异土著。乃司马懿於讨平公孙后竟下令谓“中国人(中原人)欲还旧乡恣听之”(《晋书·宣帝纪》)此所谓除少数老耄者外皆生於辽土,为巩固国防计,方移民实边之不暇,安能听从业已久居之人归还故里,可知司马懿之目光在内而不在外,边陲非所留意也。豪俊一空,侨寓归去,辽土之重心遽失,辽东诸郡之民谅遂多流入夷貊,故至太康元年存户颇少,推原厥始,司马懿之浪杀实辽土致命伤也。《魏志·三少帝纪齐王芳纪》景初三年记云:“以辽东东沓县吏民渡海居齐郡界,以故纵城县为新沓县以居徙民。”又正始元年记云:“以辽东、汶、北丰县民流徙渡海,规齐郡之西安、临淄、昌国县界为新汶、南丰县以居流民。”特设数县以居之而以新沓、新汶、南丰为名知此等流民乃辽东土著,非中原人流寓辽东复归故里者。时距公孙氏之灭甫一二年,司马懿方与曹爽同辅魏政,不遣送此等流民归辽东,反为立县,意不过在增加内地人口,是与割四肢以养口腹何异乎,公孙氏灭后不数年有毋丘俭讨高句骊之役,功烈足称,其攻破高句骊国都,可与公孙康后先辉映。然俭奉命专征,凭借甚厚,究不若公孙氏仅恃一隅兵力即能威震殊俗之为难得。吾人不能因俭之胜利遂谓其时辽左实力尚可与公孙氏未亡时比也。
历史评价
魏灭燕之战中,司马懿用兵灵活,迟缓有度,成为经典战例,被后世兵法引用,《百战奇法·必战》引用此战:“凡兴师深入敌境,若彼坚壁不与我战,欲老我师,当攻其君主,捣其巢穴,截其归路,断其粮草,彼必不得已而须战,我以锐卒击之,可败。法曰:“我欲战,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另一方面,平定辽东令司马懿在魏朝的声望达至顶峰,曹芳就下诏称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
司马懿平辽东也成为晋室夸耀先祖功业的事件之一,《晋书·乐志下》就收录了《征辽东》:“征辽东,敌失据,威灵迈日域。公孙既授首,群逆破胆,咸震怖。朔北响应,海表景附。武功赫赫,德云布。 ”
魏晋时期文学家孙楚称及此战说:“昔公孙氏承藉父兄,世居东裔,拥带燕胡,凭陵险远,讲武游盘,不供职贡,内傲帝命,外通南国,乘桴沧海,交酬货贿,葛越布于朔土,貂马延于吴会;自以控弦十万,奔走之力,信能右折燕、齐,左震扶桑,輮轹沙漠,南面称王。宣王薄伐,猛锐长驱,师次辽阳,而城池不守;枹鼓暂鸣,而元凶折首。于是远近疆埸,列郡大荒,收离聚散,大安其居,众庶悦服,殊俗款附。自兹以降,九野清泰,东夷献其乐器,肃慎贡其楛矢,旷世不羁,应化而至,巍巍荡荡,想所具闻也。”
李世民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称其“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中国历史古代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