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整以暇

【拼音】
hào zhěng yǐ xiá 123
【含义】
暇:空闲,从容。原意为军队的勇武表现在既善于整齐步伐,又善于从容不迫。后形容在繁忙中显得从容不迫。
【示例】
①茅盾《锻炼》三:“深知乃兄为人的仲平也觉得这样的‘好整以暇’未免过了点分。他先轻轻咳了一声,用意显在提醒伯谦。”
②纪平《世纪末语》第七章:“正在装填子弹的玛格丽达一副好整以暇的样子。”
【出处】
①《左传·成公十六年》:“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臣对曰:‘好以众整。’曰:‘又何如。’臣对曰:‘好以暇。’”
②清·曾朴《孽海花》第二五回:“在这种人心惶惶的时候,珏斋却好整以暇,大有轻裘缓带的气象。”
【近义词】
①从容不迫
【反义词】
①局促不安
②跼蹐不安
2⃣矫情镇物

【拼音】
jiǎo qíng zhèn wù 123
【含义】
故意克制情感,不露真情,以示镇定。
【示例】
高阳《清宫外史》第五七章:“仿佛羽扇纶巾,谈笑可以退敌,强学谢安的矫情镇物,只怕真到紧要关头,拿不出谢安的那一份修养。”
【出处】
《晋书·谢安传》:“玄(谢玄)等既破坚(苻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近义词】
①泰然自若
【反义词】
①惊慌失措
3⃣面不改色

【拼音】
miàn bù gǎi sè 123
【含义】
不改变面部神色。形容遇到危险时,沉着镇定,不动声色。
【用法】
用于褒义。
【示例】
沙叶新《黄花魂》:“温生才面不改色,一饮而尽。”
【出处】
①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我这虎头寨上,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厮,面不改色。”
②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三回:“霎时间血流满地,揪着耳朵,拖上路来。好男子!气不连喘,面不改色。”
③清·陈端生等《再生缘》第五八回:“皇帝对他一看,奇怪了,看他仍旧面不改色,态度自若,这又是怎么个道理?倒弄不懂了。”
【近义词】
①泰然自若
②若无其事
③不动声色
【反义词】
①面色如土
②惊慌失措
③惊慌失色
【另见】
①面不改容
4⃣平心静气

【拼音】
píng xīn jìng qì 123
【含义】
心情平和,态度冷静,不感情用事。
【用法】
用于褒义。
【示例】
①叶圣陶《倪焕之》:“那教师慈和的眼光对着他,叫他平心静气想想这样的事情该不该。”
②《傅雷家书·1955年4月3日》:“这些问题希望你平心静气、非常客观地逐条衡量,用‘民主表示’的方法,自己来一个总结。”
【出处】
①汉·韩婴《韩诗外传》二:“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
②清·陈梦雷《绝交书》:“老年兄平心静气,察之喜甚。”
【近义词】
①心平气和
②心平气定
【反义词】
①气急败坏
②意气用事
③大发雷霆
【另见】
①平心定气
5⃣若无其事

【拼音】
ruò wú qí shì 123
【含义】
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也形容不把事放心上或漠不关心。
【示例】
①老舍《四世同堂》三:“冠先生也来得厉害,若无其事地把手顺便送给了瑞宣,很亲热地握了一会儿。”
②巴金《随想录·探索与回忆·怀念丰先生》:“我知道,我送走客人后,大祸就临头了。我还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心里很害怕。”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八回:“这些人依旧破口骂个不了,但是相去已远。统领听不见,庄大老爷也听不见,就作为若无其事,不去提他了。”
【近义词】
①泰然自若
②处之泰然
【反义词】
①煞有介事
②惶惶不安
③惶恐不安
④忐忑不安
6⃣神色自若

【拼音】
shén sè zì ruò 123
【含义】
自若:自然,不变常态。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
【示例】
①巴金《长夜》:“现在她神色自若地走上断头台去。她对自己的生命似乎没有爱惜,上断头台就象去赴宴会。”
②高阳《清宫外史》上册:“‘是的。’兆润神色自若地说:‘特地来给大嫂请安。’”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近义词】
①从容不迫
②安之若素
③泰然自若
【反义词】
①惊慌失措
②神思恍惚
7⃣收视反听

【拼音】
shōu shì fǎn tīng 123
【含义】
收视:收回视线;反听:反,后作“返”,使听力不发挥作用,即不听。不看不听。指自己对事物的观点,不被外界事物所干扰。
【示例】
王统照《湖畔儿语》:“因此,我去逛湖的时候,只有收视反听地去寻思些自己的事。”
【出处】
晋·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不仞。”
【近义词】
①置若罔闻
8⃣泰然处之

【拼音】
tài rán chǔ zhī 123
【详见】
①处之泰然
9⃣处之泰然

【拼音】
chǔ zhī tài rán 123
【含义】
处:对待;泰然:安然。形容在困难、危急的情况下沉着镇静,毫不惊慌。
【解析】
见“少安毋躁”。
【示例】
①姚锦《时间》:“他默默地工作,一点一滴,日以继夜。在讽刺、奚落、谣言中伤和人身攻击、政治和经济的沉重压力之下,处之泰然。”
②冯德英《迎春花》第二二章:“老东山已松开孙若西,他平了平气,眼睛半闭,泰然处之,稳立不动。”
【出处】
《论语·雍也》:“贤哉回也。”朱熹集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
【近义词】
①泰然自若
②行若无事
【反义词】
①惊惶失措
②张皇失措
③心慌意乱
【另见】
①泰然处之
🔟泰然自若

【拼音】
tài rán zì ruò 123
【含义】
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毫不在意地像平常一样。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态度镇静,毫不慌乱。
【解析】
见“坦然自若”。
【用法】
用于褒义。
【示例】
①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二四章:“有许多次他约我去谈话,公开地躺在烟灯旁边,泰然自若,那种腐败颓废的样子,叫人没法看的惯。”
②秦牧《江山灯语》:“它们所以能够这样泰然自若,是因为航道上处处有标记给它们打信号。”
③萧乾《赞孙用》:“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他总是那样恬静安详,那样泰然自若,永远保持自己本来的面貌。”
【出处】
《金史·颜盏门都传》:“有敌忽来,虽矢石至前,泰然自若。”
【近义词】
①处之泰然
②坦然自若
【反义词】
①惊惶失措
成语大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