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恼羞成怒

【拼音】
nǎo xiū chéng nù 123
【含义】
由于恼恨、羞愧而发怒。
【用法】
用于褒义。
【示例】
①巴金《秋》二七:“‘岳母怎么能说这种话?我不明白你这是什么意思!’郑国光恼羞成怒地站起来说。”
②冰心《斯人独憔悴》:“那排长恼羞成怒,拿着枪头的刺刀,向哥哥的手臂上扎了一下。”
【出处】
清·石玉昆《七侠五义》第七回:“谁知他恼羞成怒,在县告了,说他兄弟死的不明,要开棺检验。”
【近义词】
①气急败坏
②勃然大怒
③怒容满面
【反义词】
①喜形于色
②喜气洋洋
③欢天喜地
④兴高采烈
【另见】
①恼羞变怒
1⃣2⃣怒不可遏

【拼音】
nù bù kě è 123
【含义】
遏:止。愤怒得无法抑制。
【解析】
“怒不可遏” “怒火中烧”和“怒形于色”都表示十分愤怒。当仅指内心极为愤怒时,宜用“怒火中烧”;“怒不可遏” 往往有愤怒的语言行动;而“怒形于色”一般仅指愤怒的情绪从表情上流露出来。“怒不可遏”常修饰“声音”“吼声”一类词;“怒火中烧”和“怒形于色”不能;“怒不可遏” 常用作状语,除“怒不可遏”地大声追问外,还有“怒不可遏”地谴责,“怒不可遏”地站起来说等等;“怒火中烧”和“怒形于色”少见这样的用法。
【示例】
①***《洪波曲》第一五章:“在这一次,的确是表示着怒不可遏的神气。”
②纪晓华《***之死》:“***也怒不可遏,刚要反驳,却被***把话题岔开了。”
【出处】
①《资治通鉴·唐明宗天成二年》:“众怒不可遏也。”
②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七回:“却说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近义词】
①怒火中烧
②怒形于色
③大发雷霆
【反义词】
①喜不自胜
②乐不可支
1⃣3⃣怒发冲冠

【拼音】
nù fà chōng guān 123
【含义】
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示例】
①鲁迅《两地书》之七:“目睹拥杨的和杨的本身的行径,实更不得不教人怒发冲冠,施以总攻击。”
②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〇章:“我李自成听到这消息不由得怒发冲冠,恨不能率领手下将士与清兵决一死战,为国家出一口气。”
【出处】
①《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近义词】
①咬牙切齿
②怒不可遏
③怒火中烧
④怒气冲天
⑤大发雷霆
⑥令人发指
【反义词】
①欣喜若狂
②欢天喜地
③兴高采烈
④眉开眼笑
【另见】
①冲冠怒发
【故事】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这块壁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壁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1⃣4⃣怒火中烧

【拼音】
nù huǒ zhōng shāo 123
【含义】
愤怒的火焰在心中燃烧。形容极为愤怒。
【解析】
见“怒不可遏”。
【出处】
①徐铸成《旧闻杂忆·“九·一八”事变》:“眼看大好河山,陷于贼手,中国人民真是怒火中烧。”
②古龙《长干行》九:“这时见四个师弟非欲置自己和师父于死地,不由怒火中烧。”
【近义词】
①怒不可遏
②怒形于色
③怒发冲冠
④怒气冲天
【反义词】
①心花怒放
②欢天喜地
③喜笑颜开
1⃣5⃣怒目而视

【拼音】
nù mù ér shì 123
【含义】
睁圆眼睛瞪着看。多形容正要大发脾气时的神情。
【解析】
见“侧目而视”。
【示例】
①鲁迅《阿Q正传》二章:“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②龚济民、方仁念《***传》二七:“不料黄浦江上突然飞来一架敌机,耀武扬威地绕油船三匝而去,沫若怒目而视。”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〇回:“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发作之色。”
【近义词】
①侧面而视
②怒目切齿
③怒目横眉
【反义词】
①眉开眼笑
②眉欢眼笑
③笑逐颜开
1⃣6⃣怒目切齿

【拼音】
nù mù qiè chǐ 123
【含义】
切齿:咬紧牙齿。圆睁两眼,咬紧牙齿。形容愤怒、愤恨至极。
【解析】
“怒目切齿”和“咬牙切齿”都表示切齿痛恨。但“怒目切齿”除了切齿痛恨的意思外,还有“圆睁眼睛,极为愤怒”的意思。
【示例】
秦牧《壮族与我》:“谈到这些,壮族老人和两三个壮族年轻人都怒目切齿。”
【出处】
晋·刘伶《酒德颂》:“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衿,怒目切齿。”
【近义词】
①咬牙切齿
②怒发冲冠
③怒不可遏
【反义词】
①乐不可支
②喜不自胜
1⃣7⃣怒气冲天

【拼音】
nù qì chōng tiān 123
【含义】
愤怒的情绪极为高涨,如往天上直冲。
【示例】
①巴金《春》:“淑英看得毛骨竦然,淑华看得怒气冲天。”
②陶菊隐《袁世凯演义》第二二回:“袁一看之下,不禁怒气冲天,三日下令解除孙中山的筹办全国铁路之全权。”
【出处】
①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只落得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
②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八回:“北地王刘谌闻知,怒气冲天,乃带剑入宫。”
【近义词】
①怒发冲冠
②怒火冲天
③怒不可遏
【反义词】
①欣喜若狂
②欢天喜地
③乐不可支
④心花怒放
【另见】
①怒火冲天
1⃣8⃣怒形于色

【拼音】
nù xíng yú sè 123
【含义】
形:显露;色:脸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解析】
见“怒不可遏”。
【示例】
①唐人《北洋军阀演义》第四回:“太监低声道:‘摄政王今天怒形于色,把龙案拍得震天价响,人家都吓得不敢开口。’”
②秦牧《愤怒的海·亡命之徒》:“龙北斗怒形于色道:‘多年不见,我登门拜望,受的就是这样的款待么?有什么就请明说,我想守备也无须来这套!’”
【出处】
①《战国策·赵策三》:“赵王不说,形于颜色。”
②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八回:“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怒形于色。”
【近义词】
①怒不可遏
②怒目切齿
③怒容满面
④横眉立目
⑤怒气冲冲
【反义词】
①喜形于色
②喜笑颜开
③眉开眼笑
1⃣9⃣七窍生烟

【拼音】
qī qiào shēng yān 123
【含义】
形容气愤之极,好像耳目口鼻都要冒出火来。
【示例】
沈梦华《玉之旅》:“过了一阵工夫,甘保土才蹦跳着进来,甫入门,便有那多嘴婆惟恐等不及报信,手指那总经理室,努努嘴说:‘老板气得七窍生烟,到处在找你。’”
【出处】
①《庄子·应帝王》:“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②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七五回:“那太尉等待回来,看见儿子耳鼻俱无,又见那几个人这般模样,气得说不出话来。三尸神炸,七窍生烟,忙传军令,叫把京城十三门尽行关闭,挨户查拿。”
③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一一:“骆青耜真气得三尸暴跳,七窍生烟。”
【近义词】
①怒不可遏
②火冒三丈
【反义词】
①心平气和
②心平气定
【另见】
①七孔生烟
2⃣0⃣气冲牛斗

【拼音】
qì chōng niú dǒu 123
【含义】
牛、斗:二十八星宿中的牛宿和斗宿。泛指天空。原指宝剑的剑气直冲星际。后形容豪气或怒气极盛。
【示例】
①蔡东藩《清史演义》第八九回:“端王闻言,不禁气冲牛斗,大声道:‘都是这班汉奸,蒙蔽太后,所以太后痛责我们,我总要杀死了他,才见老子手段!’”
②鲁迅《两地书》之五一:“从前是气冲牛斗的害马,现在变成童养媳一般。”
【出处】
①唐·杨炯《杜袁州墓志铭》:“宝剑之沉,夜气冲于牛斗。”
②宋·陆游《客谈荆渚武昌,慨然有作》诗:“丰城宝剑已化久,我自吐气冲斗牛。”
③元·高文秀《渑池会》第四折:“恼的我发乍冲冠,怒的我气冲牛斗。”
【近义词】
①怒气冲天
②怒发冲冠
【反义词】
①心平气和
【另见】
①气冲斗牛
成语大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