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望而却步

【拼音】
wàng ér què bù 123
【含义】
却步:向后退。看到了就往后退缩。形容遇到困难或强敌时向后退缩。
【出处】
①清·李渔《李笠翁曲话·结构第一·立主脑》:“作者茫然无绪,观者寂然无声,无怪乎有识梨园望之却步也!”
②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三卷:“蹈扬湖海,一发无余,是(陈)其年短处,然其长处亦在此。盖偏至之诣,至于绝后空前,亦令人望而却步。”
③秦牧《艺海拾贝·象和蚁的童话》:“凡这一切,都很可能使某一部分有条件从事这种工作的人望而却步。”
【近义词】
①望而生畏
【反义词】
①勇往直前
2⃣0⃣望而生畏

【拼音】
wàng ér shēng wèi 123
【含义】
畏:恐惧,害怕。看到了就害怕。
【示例】
①《傅雷家书·一九六二年三月十四日》:“有理想有热情而又理智很强的人往往令人望而生畏。”
②孙犁《远的怀念》:“加上他那黑而峻厉的面孔,颇使我望而生畏。”
【出处】
①《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观,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②清·吴趼人《痛史·叙》:“卷帙浩繁,望而生畏。”
【近义词】
①望而却步
②畏缩不前
【反义词】
①无所畏惧
②临危不惧
③勇往直前
2⃣1⃣畏敌如虎

【拼音】
wèi dí rú hǔ 123
【含义】
害怕敌人就像害怕老虎一样。
【示例】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卢象升拂袖而起,按着刀柄,大声说:‘总监畏敌如虎,我只好单独与敌周旋了!’”
【出处】
明·徐光启《谨申一得以保完全疏》:“省兵之饷并以厚战士,以精器甲,自然人人贾勇,何至如今畏敌如虎,视营伍如蹈阱乎?”
2⃣2⃣畏首畏尾

【拼音】
wèi shǒu wèi wěi 123
【含义】
畏:怕。前也怕,后也怕。形容瞻前顾后、疑虑很多的畏怯样子。
【解析】
“畏首畏尾”和“瞻前顾后”都有顾虑重重的意思。“畏首畏尾”偏重于胆小怕事;“瞻前顾后”偏重于犹豫不定,并可用来形容考虑周密,办事谨慎。
【用法】
用于贬义。
【示例】
①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五:“这人原先胆子小,干啥也是脚踩两边船,斗争韩老六,畏首畏尾,不敢往前探。”
②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〇章:“为何他们也畏首畏尾不敢说话?”
【出处】
《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近义词】
①瞻前顾后
②缩手缩脚
③前怕狼,后怕虎
【反义词】
①无所畏惧
②勇往直前
【故事】
晋灵公11年(公元前610年),晋灵公在扈(hù)和一些诸侯会盟。郑穆公想参加这一盛会,主盟人晋灵公却拒绝和郑公相见,原因是晋公认为郑国和楚国勾结,对晋国怀有二心。郑国的大臣子家派信使去晋国,给执政大夫赵盾(赵国国君的先人)捎去一封信,信中说,郑穆公即位以来和晋国一直是友好的,即使面对楚国强大的压力,也从来不敢对晋国三心二意。信中还反驳了晋君对郑国的无理指责,接着用强硬的口气说:"古人有言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怕头怕尾,剩下来的身子还有多少)?又说:鹿死不择音(鹿到临死前顾不上发出好听的鸣声)。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那它就会像人一样恭顺……"信中接着说:如果大国待之非礼,小国就会像鹿一样铤而走险,哪儿还能顾得上有所选择?贵国的命令没有标准,我们也知道面临灭亡了,只好准备派出敝国的士兵严阵以待。今后,到底该怎么办,就听恁您的命令吧。赵盾看信中言之有理,劝晋灵公收回拒绝郑穆公参加会盟的成命。这段故事产生了"畏首畏尾"和"铤而走险"两个成语。
2⃣3⃣畏缩不前

【拼音】
wèi suō bù qián 123
【含义】
畏:怕。害怕退缩,不敢向前。
【解析】
见“停滞不前”。
【用法】
用于贬义。
【示例】
①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一章:“次日孙二哥打好包袱,拿一把钢刀,磨得雪亮,和老者说道:‘走!我和你同去,我为你一报此仇!’老者畏缩不前。”
②叶圣陶《平常的故事》:“起先虽然颇有畏缩不前的心情,此时却已鼓起勇气临阵似的气概了。”
【出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七:“唐介始弹张尧佐,与谏官皆上疏,及弹文彦博,则吴奎畏缩不前,当时谓拽动阵脚。”
【近义词】
①望而却步
②停滞不前
③畏首畏尾
④缩手缩脚
【反义词】
①勇往直前
②挺身而出
③无所畏惧
【另见】
①畏葸不前
2⃣4⃣吴牛喘月

【拼音】
wú niú chuǎn yuè 123
【含义】
吴:指吴地、吴国;喘:喘气。即吴地炎热的时间较长,水牛怕热,看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就害怕得喘起气来。后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出处】
①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吴牛望月则喘。”
②唐·李白《丁督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③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义》:“吴牛望见月则喘,使(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近义词】
①杯弓蛇影
【反义词】
①处变不惊
②处之泰然
【故事】
晋武帝司马炎手下有一名叫满奋的臣子,他很有学问,为人也谦和。晋武帝对他非常器重,经常召见他进宫商议国事,他也因而受到不少同僚的羡慕。但满奋从小生长在温暖的南方,特别怕冷,尤其到了冬天,更是把西北风看得像猛虎一样。而洛阳地处北方,冬季严寒而漫长,这让满奋苦不堪言。
晋武帝召见满奋,他知道满奋畏寒,就命人在北窗下立了一扇结识的屏风。因为屏风是用琉璃做的,所以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空架子,风随时都可能吹进来把人卷跑。满奋顶着风,好不容及进了宫。晋武帝赐坐后,一个侍臣把椅子放到北窗下,满奋望着椅子,又望了望北窗,听着风拍打窗棂的声音,不由寒从心起,浑身打颤。他局促地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坐吧,怕冷风吹,不做吧,恐怕对皇上不敬。晋武帝看到满奋那左右为难的样子,大笑说:“你就放心坐下吧,那是琉璃屏风,挡风效果更好。”满奋这才松了口气,同时又很不好意思,就自我解嘲道:“我就像吴地的水牛,疑心太重,以致于看到月亮就吓得直喘气。”
2⃣5⃣胆战心惊

【拼音】
dǎn zhàn xīn jīng 123
【含义】
战: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解析】
见“毛骨悚然”。
【示例】
巴金《秋》二六:“枚少年一步一步地走到周老太太的面前,他胆战心惊地看了他的祖母一眼。”
【出处】
①《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闻说便胆战心惊,岂得交吾曹为使。”
②元·高文秀《双献功》第一折:“他见我这威凛凛的身似碑亭,他可惯听我这莽壮声?唬他一个痴挣,唬得荆棘律的胆战心惊。”
【近义词】
①心惊肉跳
②毛骨悚然
【反义词】
①泰然自若
②面不改色
【另见】
① 胆颤心惊
②心惊胆战
③心惊胆颤
2⃣6⃣心有余悸

【拼音】
xīn yǒu yú jì 123
【含义】
悸:心跳,害怕。事情虽然过去,但心里还感到恐惧。
【解析】
见“心惊肉跳”。
【出处】
①孙犁《奋勇地前进、战斗》:“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绳,他就不会心有余悸了。”
②秦牧《太阳光下的一滴滴水珠》:“如果不大力破除‘***’给文艺工作者套上的枷锁,不大力发扬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文艺批评风气,作者们下笔时心有余悸。”
【近义词】
①心惊肉跳
【反义词】
①泰然自若
2⃣7⃣贼人心虚

【拼音】
zéi rén xīn xū 123
【含义】
做坏事的人害怕被人察觉,内心胆怯。
【用法】
用于贬义。
【示例】
李晓明等《风扫残云》第一四回:“虚虚实实,贼人心虚。其实刘九来早就到了妙高峰,只是怕受了骗。”
【出处】
①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一六:“俗语道:贼人心虚。寿儿被太守句句道着心事,不觉面上一回红,一回白。”
②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王小五子见余荩臣生了疑心,毕竟他自己贼人心虚,亦不敢撒娇撒痴。”
【近义词】
①做贼心虚
【反义词】
①问心无愧
【另见】
①贼人胆虚
2⃣8⃣战战兢兢

【拼音】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123
【含义】
战战:恐惧发抖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恐惧、小心谨慎的样子。也形容因害怕或寒冷而颤抖的样子。
【示例】
①蔡东藩《后汉演义》第三五回:“平时进谒阴后,必小心伺候,战战兢兢,待遇同列,务极谦。”
②巴金《春》一二:“‘他们会再来的’淑贞战战兢兢地说。”
【出处】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毛传:“战战,恐也。兢兢,戒也。”
【近义词】
①诚惶诚恐
②胆战心惊
③提心吊胆
④谨小慎微
【反义词】
①胆大妄为
②泰然处之
③神色自若
2⃣9⃣仗马寒蝉

【拼音】
zhàng mǎ hán chán 123
【含义】
仗马:给皇帝做仪仗的马;寒蝉:深秋的知了。比喻一句话也不敢说的人。
【示例】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演义》第一〇七回:“这令一下,更与全国人士的心理,大相反背,国民怎肯服从命令,统做了仗马寒蝉?”
【出处】
①《后汉书·杜密传》:“知善不荐,闻恶不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
②《新唐书·李林甫传》:“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
③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明达之士岂故为仗马寒蝉哉!摄之于心,故慎之于口耳。”
成语大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