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根之论

【拼音】
bù gēn zhī lùn 123
【含义】
根:根据;论:言论。没有根据的言论。
【示例】
苟足以移科举骫骳之文,不根之论,是某等之心,而识者岂必以是而尽求公哉。(宋·陈亮《郑景望杂着序》)
【出处】
《汉书·严助传》:“朔、皋不根持论,上颇俳优畜之。”
2⃣不刊之论

【拼音】
bù kān zhī lùn 123
【含义】
刊:刊正,修改。指不可磨灭或不可更改的言论。
【用法】
用于褒义。
【示例】
严复《原强》:“民智者,富强之原,此悬诸日月不刊之论也。”
【出处】
①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证近代之师承,合当时之体范,况唐室以上,未立曹吴,岂显释寡要之谈,乱爱宾不刊之论,推时验迹,无愧斯言也。”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五十四》:“文元公有言曰:‘明法身之体者,莫辩于《楞严》;明法身之用者,莫辩于《华严》。’学佛者以为不刊之论。”
【近义词】
①不易之论
【反义词】
①不经之谈
3⃣不易之论

【拼音】
bù yì zhī lùn 123
【含义】
易:更改。不能更改的言论。指论断或意见完全正确。
【用法】
用于褒义。
【示例】
《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前言》:“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各种创作、考释、校注、跋论、专文等,其中许多论断,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证明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不易之论’。”
【出处】
①宋·李如箎《东园丛说·诸子言性》:“其言当于理,真不易之论也。”
②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弦索入曲》:“顿老又云:‘弦索九宫或用滚弦,或用花和、大和钐弦,皆有定则。若南九宫无定则可依,且笛管稍长短其声,便可就板……’此说真不易之论。”
【近义词】
①不刊之论
②至理名言
【反义词】
①不经之论
②无稽之谈
4⃣不知所云

【拼音】
bù zhī suǒ yún 123
【含义】
云: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形容说话语无伦次,令人难懂。
【解析】
“不知所云”和“语无伦次”都可表示语言紊乱,说得叫人摸不着头绪。“不知所云”着眼于“所云”,强调所说言语的思想没有中心和主题;“语无伦次”着眼于“伦次”,强调所说言语的紊乱没条理。
【用法】
用于贬义。
【示例】
①邹韬奋《萍踪寄语》第二五章:“法官当然是吓得不知所云,但是他的话既经说出了口,也只好眼巴巴地望着亨顿出狱了。”
②徐铸成《报海旧闻》二〇:“他以‘冷’的署名写的‘时评’和‘小言’,吞吞吐吐,有时简直不知所云……看了像读《太上感应篇》一般。”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近义词】
①语无伦次
【反义词】
①头头是道
【故事】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孟获,他七次俘虏孟获, 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 南方平定之后,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临行前,他给刘禅写一份《出师表》,提出东汉后期上层统治集团任人唯亲而致倾颓的历史教训,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最后,诸葛亮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原本为谦词,谓自己心情激动,思绪紊乱,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今泛指言语混乱或空洞。
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诸葛亮便亲率浩浩荡荡的大军,向汉中前线进发。后主刘弹率领百官一直把他们送出成都城外十里远。
5⃣不足为外人道

【拼音】
bù zú wèi wài rén dào 123
【含义】
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说。指不必向外人提起或透露某事。
【示例】
老舍《四世同堂》四九:“可是寡妇与寡妇,即使是偶然的相遇,也有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同情。”
【出处】
①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宋秀才》:“有闻声出视者,则其妻与子女也,相见各惊异。宋具言其事,且嘱曰:‘不足为外人道也。’”
【近义词】
①秘而不宣
②不可告人
6⃣赤舌烧城

【拼音】
chì shé shāo chéng 123
【含义】
赤舌:火舌,指恶毒的语言。比喻谗言所造成的危害很大。
【示例】
林纾《祭周如皋文》:“有清之羸兮,赤舌烧城;阴趯阳湛兮,谗如沸羹。”
【出处】
①汉·扬雄《太玄·干》:“赤舌烧城,吐水于瓶。”
②清·陈本礼《太玄阐秘》卷一:“赤舌烧城,犹众口铄金之意。”
【反义词】
①仁言利博
7⃣辞不达意

【拼音】
cí bù dá yì 123
【含义】
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词语不能确切表达意思
【示例】
大概学作文时,总患辞不达意。(鲁迅《两地书》一一)
【出处】
《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庙记》:“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辞不达意,余尝叹息之。”
【近义词】
①言不尽意
②拐弯抹角
【反义词】
①酣畅淋漓
②言必有中
8⃣吠形吠声

【拼音】
fèi xíng fèi shēng 123
【含义】
一只狗看见了人叫,很多狗听到了叫声也跟着叫。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也比喻不辨真假,以讹传讹。
【用法】
用于贬义。
【出处】
①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谚云:‘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世之疾此,固久矣哉!’”
②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一》:“今之仕者,议论繁多,毁誉互起,循资升降,既不胜其患得患失之心。任意雌黄,又难当夫吠形吠声之口。”
【近义词】
①随波逐流
②随声附和
成语大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