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情报
14载核查无果 美承认伊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组图)
美国中央情报局负责在伊拉克搜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的首席武器核查官查尔斯·迪尔费尔对外界宣布,武器核查小组已付出最大的努力,但是没有找到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
2003年1月27日
联合国监核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向安理会提交第一份核查报告。报告认为实地核查工作总体上得到了伊方“相当不错的”合作,承认伊方提供了“相当多的”有关过去4年研发导弹和生物武器的新材料和新信息。
2003年2月14日
联合国监核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第二份核查报告,报告指出核查人员通过对300多处可疑地点实施突然核查后得出结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伊方对核查进行了事先准备”。
2003年3月7日
联合国监核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第三份报告。报告称伊在销毁违禁武器方面采取了一些实质性措施,“致命武器正在被销毁,核查工作正在继续进行并可能产生一些结果。”另外,三个月突袭式核查也未发现伊恢复其核武器计划的证据或迹象。
2003年夏天
美国政府成立“伊拉克调查小组”,该小组由1000多名武器专家、翻译和其他方面专家组成,第一任负责人由前联合国核查官、美国人戴维·凯担任。凯曾在2003年10月向国会提交了一份中期报告,称他所带领的小组在伊拉克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04年1月,凯突然辞职并称在伊拉克问题上“我们几乎都错了”。此后,迪尔费尔接替凯带领调查小组。
2004年10月6日
迪尔费尔带领的“伊拉克调查小组”公布了有关伊拉克武器问题的最终调查报告。报告认定,伊拉克在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就没有再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由于联合国10多年的制裁,萨达姆政权在制造武器方面的能力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提高,反而受到了极大削弱。至此,为期18个多月的武器搜查工作画上了句号。迪尔费尔通过中情局官方网站公布了92页的附录,以补充说明2004年秋天公布的长达1000页的武器搜查最终报告并得出最终结论。附录指出:“经过18个多月的努力,我们已经尽力调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审问有关囚犯……从目前看来,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调查已经动用一切可能手段。”
据悉,为了在伊拉克搜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政府最多时动用了1000多人,包括翻译、武器专家和其他专家。这个武器搜查小组已于4月份早些时候正式解散。不过,美国官员表示,有一个小型工作组将在驻伊联军的领导下继续工作,以处理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关的事宜。
“弧线球”是棒球比赛中投球手掷出运动轨迹呈弧线的球,用于欺骗击球手。美国总统布什指派的独立调查小组近 日公布伊拉克战争情报调查报告称,美国在伊战前的情报失误主要是受“弧线球”欺骗所致。这里的“弧线球”是一名伊拉克线人的代号。按照调查报告的说法,这个“弧线球”声称伊拉克研发化学武器,并拥有大量移动生化实验室。但伊战结束后的调查发现,声称自己参与伊拉克违禁武器计划期间,这名线人其实根本就不在伊拉克境内。伊战情报惟一来源 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弧线球”是一名伊拉克化学工程师。
联合国核查人员1998年撤离伊拉克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情报机构急需获得有关伊拉克武器发展的新情报,“弧线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了线人。报告指出,美国2002年10月公布《国家情报评估》认定伊拉克拥有生物武器,“几乎完全只基于”来自“弧线球”的情报。报告指出,美国情报部门几乎完全依靠“弧线球”提供的线报,并且未对线人提供情报进行细致核实,这是中央情报局及其他情报部门错误判断伊拉克违禁武器情况的“主要原因”。美国情报机构成员很早就对“弧线球”产生怀疑。部分中情局官员指出,当“弧线球”申请移民欧洲时,他的记忆力突然大幅“增强”;当移民申请得到批准后,他似乎又患上了失忆症。
2000年5月,一名指派到中情局工作的国防部官员获准与“弧线球”见面,显然是为了调查这名线人是否真的经历过所谓的化学武器事故。调查报告说,这次调查的结果是“不确定”。但这名官员表示,“弧线球”在见面过程中表现出“不适”,“可能是一名酗酒者”。他还对线人一口流利的英语感到吃惊,因为德国情报部门说线人不会英语。中情局2001年从德国情报部门得知,线人“失控”,不知去向。虽然存在诸多疑点,但这名线人的一派胡言最终还是成了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依据”,其中蹊跷耐人寻味。美国《纽约时报》昨天评论说,这份最新的调查报告在伊拉克战前情报是否受到政治扭曲和决策者如何利用情报作为发动战争的理由等问题上,语焉不详。随着伊拉克战争临近,问题不断出现。鲍威尔在联合国做陈述报告前,中情局要求与“弧线球”直接接触。中情局下属某部门负责人要求德国情报官员安排与线人共进午餐。根据调查报告,德国情报官员反对说:“你不会想见他,因为他是疯子。”德国情报官员说,“弧线球”患有精神病,与他谈话只会“浪费时间”,他可能是个“骗子”。中情局多名成员表示,他们当时向上级报告“弧线球”可能不可靠,但没有得到相应重视。一名中情局成员透露,后任中情局副局长的约翰·麦克劳克林当时听说线人可能是骗子后只是说:“哦,天!我希望那不是真的。” 一名中情局官员说,鲍威尔在联合国陈述报告的前一晚,他与后任中情局局长的乔治·特尼特通电话,警告依靠单一情报源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调查报告说:“特尼特只以‘是,是的’以及自己身体疲劳作为回答。”
英国伊战前已掌握伊拉克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卡利特在转到英国军情六处任职之前,曾于2001至2004年间担任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主席。周二,他告知伊拉克战争调查委员会称,英国方面早就掌握伊拉克废除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报道指出,2003年3月7日,斯卡利特在一份情报当中透露“伊拉克没有能够发射到以色列的导弹,而且也无一能携带细菌或生物武器。因怕被发现,(伊方)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已经下令废除相关导弹,不过伊方认为他们能很快重组这些武器”。数日之后的一份报告显示,英国情报机构已经接收到伊方化学武器“已被废除、消解且很难重新组装”的消息。然而,就在这些报告出炉后的数日内,英国加入了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战争。
斯卡利特就这些消息表示,2003年3月对“伊拉克已废除生化武器”的评估与萨达姆。侯赛因可获得武器或分解这些武器的结论并不互相抵触。斯卡利特辩解说,自己的报告并未说明伊拉克的那些武器是不存在的,只是说这些武器可能很难被找到。
当被问及这些报告是否代表着“颠覆性的时刻”时,斯卡利特说,“它们不是”。
而就在8日当天,曾在伊拉克英军中服役的英保守党议员亚当。霍洛维同样在自己的报告中指出,英国政府所谓“伊拉克具备45分钟内向英国发射化学武器的能力”这一重要情报的次级来源竟是一名伊拉克出租车司机,而这名出租车司机在偷听乘客闲聊后,得来一个错误信息。英国军情六处已表示该情报无效,但出于种种原因,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在伊拉克武器威胁情报档案中,就将“45分钟”这一谬误当作伊拉克武器威胁档案的核心内容向外公布,并随后加入了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战争。
伊拉克战争打响7年来,英国国内反战情绪一直未中断过,曾引发大规模抗议游行。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有179名驻伊英军士兵丧生。伊拉克战争调查委员会小组预计2010年晚些时候将做出一份全面评估这场战争的报告。不过,此次对伊战的调查只是为了“接受教训”,而非惩治任何与伊战相关的人员。
2016年07月06日
2003年英国跟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伊战阴霾至今仍缠绕。英国政府2009年任命奇尔科特爵士就此进行调查,其报告绵延7年后终于完成,将于6日公开。
据悉,报告不会就当年攻伊的正当性置评,但会严厉批评当时力排众议、坚决参战的时任首相布莱尔,在决策过程上严重出错。
在2003年到2009年期间,共有179名英国士兵阵亡,数十万伊拉克人在战争期间和战后暴力中丧生。
以奇尔科特为首的英国官方的伊拉克战争调查委员会从2009年开始进行调查,报告最终版本的字数超过250万字。报告耗资超过1000万英镑制作,听取超过120名证人口供,包括布莱尔、下令发起调查的前首相布朗、多名政府高官及英军高层等等。
该报告调查由前首相布莱尔领导的英国2003年卷入伊拉克战争的原因。内容囊括英军备战、参战、撤军的全过程,旨在判断英国当年参战是否具有正当性,以及时任首相布莱尔是否利用虚假信息误导了国会议员和公众。
报告原本预期一年内完成,但由于涉案人士身份及内容敏感,结果延至当日才公开。
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调查报告的发布日期确定是一个好消息。处于争议漩涡中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发言人表示,布莱尔对调查报告即将发布表示欢迎。[5]
英国公布调查报告,报告称,事实证明,没有人能够在伊拉克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些全是情报部门提供的错误或夸大信息。英国在穷尽所有和平手段前,就选择了加入军事行动,军事行动并非最后解决手段。[6]
宣布撤军
月底终战伊拉克
2010年8月3日,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表示,本月底美国部队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将如约结束,届时,自奥巴马上任以来,9万名美国士兵将被带回故土。尽管这对民主党的中期选举不会有利,因为阿富汗战争已经愈加血腥而充满争议,但这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里程碑。奥巴马的演讲很不错,他成功地让退伍军人感觉到自己在这场“哑巴”战争中服役的价值。而且他还说中了一点,那就是美军在接下来的一年将面临更多伤亡,因为过渡部队要等到2011年底方能撤出。美国究竟从这场干预战争中得到了什么?但凡有一点所得,那也是对入侵伊拉克这一决定的持续积怨,以至于无法冷静对此问题作出辩论。我们曾是入侵伊拉克的坚定支持者,但并非因为我们认为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与“9/11”有一丁点关系,而是因为我们害怕他从海湾战争之后被禁锢的牢笼里冲出,再度对该地区造成危害。但我们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论断是错误的,我们对这场战争付出的生命代价的估量更是错上加错。倘若当时能够预见到伊拉克会就此崩溃,陷入血腥与混乱,我们不会支持这场战争。
说到头来,伊拉克今天的境遇究竟如何?《纽约时报》有一篇令人沮丧的故事,讲述了美国及其盟友甚至连最基本也最关键的供电都无法让巴格达实现,而他们占据这座城市已有十年。
在政治方面,情况更为复杂。伊拉克尚未出现广泛担忧的另一个独裁者,截至目前,该国各股政治势力无不按教派分立而四分五裂。上一次大规模和平选举出现在2012年春天,尽管参与者甚众,但并未产生明确的多数派,从那时起,僵持和拉锯就成为家常便饭。选举也表明,并不像遥远的专家们说的那样,阿拉伯人并无困难理解民主的含义,他们自身也期盼着拥有民主。随后陷入的政治僵局就说明了他们为什么不理解:现任执政者对权力有急切的占有欲,他们不管那些投票箱前的人们究竟想表达哪些意愿。
在这个特殊时刻,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美国能否以在伊拉克现存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力量,让该政府愿意倾听选民声音?一个可能的结果是,伊拉克通过和平选举的方式实现了政府的和平转变。这不仅对伊拉克具有象征意义,也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胜利。问题在于,一旦美国从伊拉克撤军,那么对该国形成影响的力量也随之减弱。此外,伊拉克现 在应是一个主权国家了,美国究竟以何权力干涉该国内政?
据猜测,奥巴马目 前的首要任务是,在不冒任何风险的情况下将驻伊美军顺利撤出。他还有阿富汗要去关心,当然更包括寻求连任事宜。在小布什的“自由议程”中东计划造成一系列悲惨恶果之后,审慎行事确实比蛮干更好些:趁着情况还算过得去,能溜且溜。但是现 在距离建立一个负责任的伊拉克政府何其接近,此时,在成功几乎唾手可得时放手,这种诱惑力多有悲剧色彩。
以伊制伊——美军职能转向
2009年,奥巴马政府就低调地开始了撤军工作。2009年1月驻伊美军有11万人,到2010年7月底,这个数字下降到5万人。
8月2日,白宫表示,终止作战任务并不意味着美军在伊任务全面终结。8月31日后,驻伊美军将进入为期一年多的过渡期,直至2011年12月,过渡期内部分军力仍将保留。奥巴马此前曾表示,保留军力可能在3.5万到5万名之间。
白宫8月2日还向媒体分发了一张2010年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军数量变化表,但并没有公布其中有多少承担“作战任务”的部队。
伍德告诉记者,美军中“作战部队”是个含糊的概念,通常指亲身参与武装进攻的人员,除此之外的所有人员均为支持部队。在伊拉克,后者通常承担培训当地武装力量等任务,以维护治安、打击恐怖分子。
伍德认为,奥巴马2日表态的实质含义是,美军在伊拉克的职能将逐步从直接打击反美武装分子,转向培训当地军事和警察力量。“8月31日以后,你将看不到美国兵在伊拉克大街上维护秩序,取而代之的是伊拉克人。”
发展经济——伊拉克维稳关键
“这场战争至今没有赢家,以后也不会有。”
8月2日,美国《时代》周刊的资深记者Joe Klein在奥巴马宣布终战行动后,这样评价说。
但伊拉克却是战争不折不扣的输家。
常年战乱、国际经济制裁使得盛产石油的伊拉克民不聊生。战争爆发以来,该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目 前伊拉克总体失业率为15%,青年人失业率甚至高达24%。大量无业青年为恐怖分子渗透提供了机会。
发展经济成了当下伊拉克政府维护安全局势的关键。
伊拉克政府今 年7 月高调发布了“五年发展计划”(2010-2014年),致力于实现经济多元化,改变单纯依赖石油出口的局面。计划设计资金1860亿美元,涵盖2700多个项目。
然而,伊拉克政府事实上无力支持这一计划。IMF报告显示,伊拉克财政情况严重恶化,政府在2011年前很难消除财政赤字。
为了稳定国内经济,伊拉克于2010年2月与IMF达成备用借款安排,总计36亿美元,为期24个月。
另一场战争
在今 年2月美国国防部公布《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前,“具备在不同地点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战争的能力”,是美军遵循了25年的传统军事战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现状,让美军不得不面对现实:胜利如此遥远,从泥潭中抽身而出才是正道。如今,一场战争即将在“无法取胜”的阴霾中结束,另一场战争仍在继续。和伊拉克战争一样,奥巴马也曾承诺尽快结束在阿富汗的这场于2001年开始的战争。不过,和伊战不一样的是,奥巴马在阿富汗采用的是“以进谋退”的策略。2009年12月1日,奥巴马在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万人,阿富汗战场升级。奥巴马的设想是,在经历18个月“短暂密集”的军事行动之后,美军能够在2011年7月开始从阿富汗撤出。相比于伊拉克,阿富汗战争对美国的意义更为重要:不仅折射着美国反恐战争的成败,更意味着以阿富汗为基地、辐射亚欧的美国中亚地缘战略目标的成败。无论奥巴马如何结束由布什开启的战争大门,有一点可以肯定:继续战争是美国无法承受之重。如果完全按照奥巴马的撤军日程,美国将在这两场战争中面临失败的风险。失败的罪责必须有人来承担,不是民主党就是共和党。民意的天平偏向哪方,11月美国中期选举将是最好的观测时机。[4]
就在美国人日益关注陷入困境的阿富汗战争、一蹶不振的国内经济、共和党决心在国会中期选举东山再起的时候,奥巴马总统日前高调宣布,美国在伊拉克的军队将按计划、分阶段地撤出,余下作为“过渡力量”的5万驻伊美军将从肩负“战斗使命”转为“外交使命”,包括“指导和帮助”建立一个民主的伊拉克政权。
从目前来看,美国政府的伊拉克政策,至少受制于复杂的中东地缘政治和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美国在海湾地区的战略及经济核心利益,显然是要确保该地区的政治稳定和能源安全。然而,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存在使得它在中东并不受欢迎。撤离驻伊美军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形象。不过,该地区的核问题、美国和伊朗关系、伊朗和以色列关系、以及恐怖主义活动等,这些复杂的地区性政治敌意及政治发展,限制了美国和它的盟友在该地区有效应对地区安全威胁和政治不稳定的能力。因此,在美国政府看来,扶植一个新型的伊拉克政权和它的安全力量,不仅会遏制猖獗的地区恐怖主义活动,而且会对美国的心腹大患伊朗构成地区性战略平衡。因此,在当下的伊拉克政策中,奥巴马政府选择了一种具有外交接触和潜在遏制性质的双轨战略。
在美国国内,尽管奥巴马总统对目 前的伊拉克局势抱“乐观态度”,坚持要兑现他竞选期间对选民许下的分阶段从伊撤军的承诺,但是,美国国内舆论对当下伊拉克国内复杂局势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共和党人和新保守主义者们认为,奥巴马政府把伊拉克战争说成取得军事成功是“眼光短浅”,是以牺牲美国人的安全换取国内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在他们看来,奥巴马政府实施美军撤离计划,与其说是出于军事战争的考虑,还不如说是国内政治压力的选择。也有人担心,美国军队结束在伊“战斗使命”,不排除在可预见的未来,因美军撤离造成“政治真空”而使伊拉克局势重新出现恶化。那时,它将成为共和党人和新保守主义者向奥巴马政府重新发难的新理由,自然也会使民主党人在政治和对外政策上失分。
实施驻伊美军的撤离计划,将有助于奥巴马把更多精力放在应付另一场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上,以寻求兑现他任期内实现美国对阿富汗“战略目标”的许诺。阿富汗战争已经变成一场“奥巴马的战争”。最 近公开的“维基泄密文件”表明,白宫和五角大楼清楚知道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是一场灾难,这场战争正在削弱而不是加强美国的国家安全。尽管奥巴马政府竭力淡化“维基泄密文件”所具有的严重性质,但是,它还是告诉人们,***势力正在卷土重来,并在阿富汗战争问题上成功地使美国和它的传统盟国巴基斯坦之间产生“矛盾”与“不和”。
废除法案
当地时间2023年3月29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投票通过一项法案,废除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授权和2002年的伊拉克战争授权。[10]
结束任务
结束日期
8月31日,对于美国人和伊拉克人而言,都是值得纪念的一天:按照奥巴马去年制定的时间表,从这一天起,驻伊美军正式宣布结束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并将安保任务移交给伊拉克安全部队,驻伊美军人数降至5万以下,并于明年底前全部完成撤军。奥巴马说,作战部队的离开意味着这场战争“结束”,伊拉克将自己“做主”。这场由美国前总统小布什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自由行动”将“寿终正寝”,但伊拉克会迎来新曙光吗?
痛快获胜
不过,未能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没有让布什政府感到羞愧,因为这时候,美国人已经找到了第二块遮羞布———将伊拉克建成中东民主的典范。布什承诺要给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带来自由和安全。
然而,萨达姆政权倒台后,伊拉克国内不断爆发的反美武装袭击、教派冲突,让伊拉克的政局极为动荡,“安全”成为奢侈,虐囚丑闻的连续曝光也让“自由”成为谎言。
胜利逃亡
面对混乱,美国人也开始显得有心无力了。2009年2月27日,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美国将从伊拉克撤军的计划。这位打着“反战”旗号的美国非洲裔总统的撤军计划包括:在2010年8月31日前,从伊拉克撤离大部分军队,结束作战任务,只留下3.5万至5万兵力负责支持伊拉克政府及其安全部队的军事行动。然后,在2011年底前撤回全部剩余部队。
拖着疲惫身躯回家的美国人留给伊拉克人的是一个烂摊子。而对这群大兵们来说,活着回去,就是胜利。
驻伊美军撤离
2011年12月18日,伊拉克国家电视台报道说,最后一支美军车队当天离开伊拉克进入科威特境内。至此,美军已完成撤离伊拉克的整个计划。随着最后一批驻伊美军“秘密”撤离伊拉克,长达近九年的伊拉克战争正式落幕。
风云人物
布什: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2003年3月20日,布什以伊拉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宣布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但美国政府一直未能出示萨达姆政权支持恐怖主义证据。尽管布什曾承认他的对伊政策存在“一系列问题”,但他对伊战的坚持却从未松动过。
奥巴马:布什“栽树”,我来“乘凉”
驻伊美军作战部队完成撤离并非意味着伊拉克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但是奥巴马却把这个事件视作兑现竞选承诺的机遇,同时也借此向全世界宣布,他为国际和平做出巨大贡献。
拉姆斯菲尔德:成也伊战,败也伊战
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将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声望推向了巅峰,但是美军随后在伊拉克陷入泥潭,使得他的声望从云端开始坠落。
布莱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是首位以工党党魁的身份连任3届的首相。他在内政上颇有建树,创造了英国二战后最长经济繁荣期的傲人佳绩。由于他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一错再错,最终不得不以辞职的形式提前2年卸任,从而也终结了他一手创造的“不败传奇”。
萨达姆:棺已盖,论难定
2003年12月13日,萨达姆被美军抓获。2006年12月30日,萨达姆被执行绞刑。
无论是在伊拉克国内还是在国外,对“一代枭雄”萨达姆的评价似乎永无定论。
奥巴马宣布,美国将继续对伊拉克出售F-16战机等武器,并表示将扩大与伊拉克的经贸关系,因为在未来几年伊拉克经济成长速度将超越中国与印度。奥巴马说:“我们在此标志着这场战争的终结,并展开我们两国历史的新篇章。”
《联合早报》指出,这场耗费美国将约1万亿美元、造成近4500名美军士兵阵亡的战争在奥巴马上台后逐步终结,奥巴马已经陆续撤出15万美军,最后一批6000人将在今 年底前完全撤出。尽管将近8成美国民众支持撤军,但共和党仍批评完全撤军将伤害美国国家安全。
不过,奥巴马强调,这是在实践他竞选总统时的诺言,他也对过去批评伊拉克战争是愚蠢的战争做出辩护。奥巴马说:“我想历史会评判当初进入伊拉克的决定,我们今天已使伊拉克有能力自治。”
舌尖上的勇士:两代伊拉克新闻部长的嘴炮传奇
西方世界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