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阿富汗战争
战争背景
苏阿关系
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围绕着普什图尼斯坦问题发生了严重的争执,两国战火一触即发。苏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表示坚决支持阿富汗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趁机打击亲近美国的巴基斯坦,一下子把阿富汗拉入了苏联的怀抱。
20世纪70年代末,苏阿关系闹到了要兵戎相见的地步。在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棋局。苏联继承老沙皇南下战略的衣钵,企图以阿富汗为南下的基地,进而打通陆上通道直下印度洋,威胁中东产油区和迂回包围欧洲,并与其太平洋战略互相呼应,最终实现其世界称霸的目的。可见,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决不是偶然和局部的行动,而是它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苏联推行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加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为实现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地区的战略企图,从1973年起对阿富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渗透。1978年4月28日,一批亲苏的人民民主党军官在苏联的策动下发动了政变。
塔拉基在执政期间,国内矛盾错综复杂,政府重组不断。
阿明还不许苏联操纵阿富汗的情报机关和秘密警察,不让苏联控制其军队。这对苏联的刺激实在是太大了。苏联和阿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友好关系,实际上已是同床异梦,各怀鬼胎。苏联几次“邀请”阿明访问莫斯科,阿明都不肯赏脸。凡此种种,苏联感到既恼怒又害怕,因为阿富汗是一块重要的战略要地,一旦驾驭不住阿明就悔之晚矣。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入侵活动就这样开始悄悄地准备起来。1979年至1989年,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与阿抵抗力量之间展开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亦称阿富汗战争。
苏联状况
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阿明政府执政时期,国内政局动荡,而且人民党内部也是互相倾轧。苏联认识到,阿明政权不能实现苏联在阿富汗的利益,决定实施南下战略,除掉阿明。1979年8月至10月,苏联派遣陆军总司令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进行实地勘察,并以援助为名向阿富汗派兵,控制马扎里沙里夫、巴格兰、赫拉特等战略要地;同时以检查武器为名封存阿政府军的轻武器,拆除重装备,使其失去应付突变的能力。随后,苏军在苏阿边境的铁尔梅兹建立前方指挥部。1979年12月中旬,苏军进入集结地域;27日入侵阿富汗,占领阿北部地区。阿富汗人民在国际社会支持和援助下,与侵阿苏军和苏联扶植的政府军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
战争过程
苏军入侵
第一阶段,苏联大举出兵(1979.12~1980.1)
苏军凭借优势兵力和现代化武器,以突袭方式大举出兵阿富汗。1979年12月24至26日,苏军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向喀布尔国际机场和巴格兰空军基地空运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27日晚7时30分,苏联派遣8万多人的现代化军队,进驻喀布尔的苏军占领阿首脑机关、国防部、电台等,打死阿明,粉碎阿政府军抵抗,在苏境内播发阿富汗政府请求苏联援助的声明,将人民民主党旗帜派头目巴布拉克·卡尔迈勒扶植上台,由卡尔迈勒担任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阿富汗革命委员会主席和政府总理等职,并宣称阿富汗发生政变,苏军系应邀进入阿境。
苏军扫荡
第二阶段,苏军发动全面打击和重点清剿 (1980.2~1985.12)
苏军完成对阿富汗的占领后,将进攻矛头指向以反政府武装为主体的抵抗力量,先后于1980年2月、4月和6月发动三次大规模攻势,对喀布尔、昆都士、巴格兰以及库纳尔哈、楠格哈尔、帕克蒂亚等省的反政府武装展开全面打击。反政府武装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条件,开展山地游击战,使苏军摩托化部队难以发挥其兵力兵器优势,被迫停止全面"扫荡"。
随后苏军改变战术,在确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线的同时,集中优势兵力兵器对叛军主要根据地发动重点清剿,力图切断叛军的外援渠道,歼灭其有生力量。清剿的重点地区有潘杰希尔谷地、库纳尔哈、霍斯特、坎大哈等,其中对潘杰希尔的大规模“清剿”达8次之多。1982年5月和1984年4月,苏阿军队出动1个师2万余人,采取全面封锁、饱和轰炸、分进合击、机降突袭等战术,在飞机、坦克、火炮掩护下,向潘杰希尔叛军据点发起猛烈进攻并占领该谷地。至1985年底,侵阿苏军兵力达12万人,喀布尔政府军兵力为7万人,反政府武装约有10万人。1982年6月苏联同意在联合国主持下举行日内瓦间接会谈。至1985年底,喀布尔政权和巴基斯坦政府代表先后举行六轮日内瓦间接会谈,但未能在实质性问题上达成协议。
双方相持
第三阶段,双方战略相持(1986.1~1989.2)
1981年,数个阿富汗反政府武装联合成立了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并开始接受美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国的军事援助,在全国点燃新一轮战争硝烟。
旷日持久、边打边谈的战争使苏联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承受巨大压力。战场上的屡屡失利,阿富汗游击队的不断壮大,迫使苏联改变侵阿政策。
苏联撤离
在战争最后阶段,苏联军队准备撤出阿富汗。1987年1月1日,阿富汗政府军宣布单方面停火6个月,与圣战者举行谈判。但因双方分歧太大,双方再度爆发激战。苏联空军多次越境轰炸巴基斯坦村庄。在1988年,苏联部队和阿富汗政府军成功夺取了从加德兹至霍斯特公路的主动权。同年第一批苏联部队在5月15日开始撤离阿富汗。撤离工作基本上是和平的。为了确保安全通道,苏联与圣战者达成停火协定。
反政府武装
到80年代中期,对阿富汗反政府武装提供援助的国家有: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美国等国。美国认为阿富汗的冲突是冷战时期中对抗苏联的重要斗争之一。中央情报局在1979年执行旋风行动,透过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作为中介,向圣战者提供武器弹药及资金,其中包括了著名的FIM-92毒刺导弹。该导弹给驻阿苏联空军的作战飞机造成较大损失。
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从1979年到1992年训练了10万名圣战者反政府武装。在一些穆斯林国家中,一些组织开始号召志愿者到阿富汗参与打击苏联部队的作战。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年轻沙特阿拉伯男子奥萨玛·****的组织最后演变成臭名昭著的基地组织。美国派出军队顾问到阿协助训练圣战者同时也在本国内开设训练营。大批的美国产武器被转交给****(讽刺的是,大量援助的武器在2001年美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被用于打击美军及北约部队)
****领导人高度重视破坏行动,常见的类型包括破坏电线、油管、广播电台、政府办公大楼、机场、酒店、戏院等等,给阿富汗民生造成严重破坏。从1985年至1987年,平均一年这类破坏行动发生超过600件。在靠近巴基斯坦边境的地区,圣战者每天发射800枚火箭弹。1985年4月到1987年1月,圣战者发动了超过2.3万起针对政府机关的攻击事件。在1982年3月,一枚炸弹在教育部爆炸,同时波及到周围数座建筑物。1985年9月4日,圣战者攻击了正在坎大哈机场起飞的巴赫塔航空公司客机,造成52人死亡,其令人发指的恐怖手段震惊世界。1985年5月,七个主要的反叛组织成立了“同盟-7”以协调他们的军事行动。该集团活跃于喀布尔周围发动火箭袭击,并进行军事行动、进攻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政府。战后,有相当一部分****蜕变为恐怖主义组织。
战争结果
1979年底,苏军出兵阿富汗,使阿富汗原来各派力量的流血军事政变,演变成阿富汗游击队与驻阿苏军之间的旷日持久的民族战争。在阿富汗战争中,苏联耗资200多亿美元。1988年5月25日,苏军总政治部主任利济切夫宣布:在阿富汗战争中,苏军死亡12210人,伤35478人,失踪311人。阿富汗战争成了苏联日夜不停的“流血的伤口”。
西方世界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