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
事件背景
苏联因素
国际政治局势改变
二战以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基础上,1944—1949年,在东欧先后建立了8个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各国政权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形成的,对于苏联的模式有很大的模仿与依赖性。最初,苏联和东欧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谈判,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在石油、电力、能源、贸易等方面,苏联向东欧国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这些援助对东欧国家战后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炉,美苏冷战开始。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东欧的政策逐渐发生了变化,斯大林开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加大了一体化的力度, 以对抗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主要表现为:
1.把斯大林模式强加于东欧国家,中断了东欧国家独立自主地根据本国国情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东欧人民民主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在经济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除东德、捷克外,经济发展都相对落后。许多东欧国家领导人,如季米特洛夫、哥穆尔卡、铁托等在各自国家民主政权建设和经济恢复中,实行了一些有别于苏联的政权模式和政策。但是,这种探索很快就被迫中断了。 斯大林把苏联经验全部强加于东欧,敦促各国只能严格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在经济建设上,东欧几乎是全部照搬苏联模式。 很快,这种模式的不适应性就显露出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轻工业农业落后、建设速度缓慢等,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和西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东欧各国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所有这些改革,都没有从本质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经济恶化状况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2.在处理苏联同东欧各国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上,苏联干涉东欧国家的内政外交,存在霸权主义的倾向。苏联要求东欧国家都要无条件地维护以苏联为中心的无产阶级国家利益,在双方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 别国利益要服从苏联利益。以老大哥身份控制和干涉兄弟国家和兄弟党内部事务。1948年2月,围绕南保条约,季米特洛夫发表的关于东欧国家联邦声明,以及南斯拉夫向阿尔巴尼亚出兵问题,苏联邀请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领导人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上,斯大林对季米特洛夫严加斥责。1953年6月16-17日,民主德国发生大规模群众游行示威,涉及272个城镇和30多万民众。17日,苏联在民主德国的驻军在该国的167个城镇实施戒严,示威活动被镇压[5]。从50年代中期起,形成了一股反苏潮流,把摆脱苏联的高压、控制作为斗争目标之一。此后苏联干预东欧国家内政的案例有: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波兰事件、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以及1980年的波兰团结工会运动。有苏联(或以华约名义)直接出兵镇压(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1968年布拉格之春),亦有以武装干预相威胁的间接干预(1956年波兰事件和1980年波兰团结工会运动)
3.在同东欧各国的经济交往中,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利己主义,并通过抵制马歇尔计划,使东欧国家走向封闭, 脱离了世界。 由于在二战中东欧的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在战争结束后, 需要尽快恢复经济,为此急需外援。 苏联在对东欧的援助问题上,表现出极大的民族利己主义。苏联不允许东欧国家独立发展重工业,严重损害了东欧国家的民族利益。
与此同时,在苏联的直接操纵下,东欧国家拒绝了马歇尔计划。为了安抚东欧,反击马歇尔计划,加强东欧与苏联的政治经济联系,1947年7-8月,苏联同东欧广泛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即莫洛托夫计划;9月,成立了情报局,但很快就成为苏联推行大党大国沙文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的工具;1949年1月,成立了经互会。苏联的这些措施,一方面加强了苏联和东欧之间的经济联系,另一方面又限制了东欧和西方的经济往来。为此,美国也相应地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 巴统”),对东欧采取贸易管制政策,东西方走上全面对抗的道路,双方交往的大门被人为地锁上了。东欧开始独立于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之外,使东欧失去了一次利用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自己的机遇。到80年代,产品已无法与西方竞争,双方差距拉大,经济爆发全面危机,国际上也掀起了一股全盘否定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思潮。
1950到1973年间,中东欧国家经济以年平均3.9%的速度发展,从而改善了中东欧国家的比较位置,并将绝大多数边缘地区的国家抛在后面。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到80年代,东欧国家的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经济停滞和下降接踵而至,工业生产下降了25-50%。根据麦迪逊的统计,在1973-1992年间,(中)东欧国家的年平均增长率是-0.8%。而同期西欧国家的年增长率在1.8%左右,几乎是中东欧国家同期发展速度的3倍。也正是在这期间,东西欧之间的差距从1:2扩大到了1:4。同时,东欧同欧洲以外西方国家的经济差距从1:3扩大到1:5左右。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东欧国家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上落后于拉丁美洲国家。东欧国家以往对非洲国家经济的优势地位也迅速减弱。匈牙利外债多达200亿美元,成为东欧人均外债最高的国家,罗马尼亚1981年外债110亿美元,捷克4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从世界第10位降至第40位,经济发展速度低于葡萄牙。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之后,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上台。为缓和矛盾,对东欧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一方面,试图缓和双方的紧张关系,如在1955年5月访问南斯拉夫,表示道歉。但是斯大林时期的大国沙文主义发展到霸权主义。通过各种援助,控制他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在东欧国家建立军事基地, 直接派驻军队。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时期,随着苏联军事力量的增强,苏联走上了公开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并占据优势,在对待东欧问题上,他认为苏联可以决定别国命运,东欧应该无条件地服从苏联的最高领导。在加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口号下,推行“国际分工”,把东欧变成苏联的原料供应国和商品销售市场 ,造成了东欧各国经济的畸形发展;把苏联模式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的模式,不允许别国有丝毫的改变;1968年8月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85年,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入住克里姆林宫。苏联政治经济爆发了全面的危机。1987年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新思维”,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即以对话代替对抗,全面收缩。戈尔巴乔夫力图与东欧建立自由、平等、互利合作关系的思想,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按照美国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改革,并进而影响了东欧。1988年4月,苏共中央废除了同东欧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的联络部,同时,成立了国际政策委员会。1988年12月7日,戈尔巴乔夫在联合国发表讲话说,苏联将在1990年年底单方面从东欧撤出24万军人,1万辆坦克,8500门火炮,以及820架战斗机,无论北约采取何种相应的措施。
西方因素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美国对东欧的演变政策确立于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总统执政的后期,1958年制定的国家安全委员会NSC5811/ 1文件(美国对东欧国家政策声明)标志着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欧演变政策制定的全面完成。哈里·S·杜鲁门政府时期,专门制定了针对苏联的“遏制战略”和“真理运动”,制定了“新美国世纪计划” 。1950年,中央情报局又设立了非政府组织性质的文化自由大会。
在政治上,美国承认东欧各国政府的法律地位,直接与东欧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同时,美国表明立场,将苏联与东欧区别看待,以此来分化苏联与东欧关系。其次,在经济方面,加强与东欧各国经济贸易与往来,分化瓦解东欧的苏联式的经济模式。再次,在加强政治、经济交往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在批评社会主义文化(以苏联文化模式为主)的同时,加强西方文化的宣传与渗透,达到在文化上同化东欧的目的。在美国新闻署和中央情报局牵头下,美国成立了一些带有半官方色彩的非政府组织及一些中情局的外围组织, 如法菲尔德基金会、争取自由欧洲委员会、国际自由记者联合会、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时代公司、国际笔会等非政府组织。
随着时局的发展,东欧内部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经济问题成为日益困扰东欧政权的梦魇,美国的70年代以后,加强了与东欧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的往来。
在1989年之前,西方,特别是美国主要是给予“团结工会”这类反对派组织以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匈牙利由于开始改革尽早,美国和联邦德国给予其最惠国待遇。美国对东欧国家实行“区别对待”政策,明确其对实施改革和抵制改革国家的立场。西方其本身的社会经济发展给东欧国家的“示范”效应。
1983年10月,莱赫·瓦文萨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1987年,美议会向团结工会年提供津贴100万美元。1988年,提供500万美元作为其活动经费。1989年7月11日至1989年7月13日,布什访问波、匈。布什说,为了加速波兰走自由企业制度和民主社会进程,美国援助波兰10亿美元。
东欧内部因素
官僚主义的滋生和发展
个人崇拜等政治腐败行为盛行,70年代和80年代东欧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犯罪率都呈上升趋势,最快是波兰,1980年到1986年犯罪上升了50%,其次是匈牙利达到40%,形成了两次犯罪浪潮。而在各类犯罪中,占首位的是财产犯罪,在犯罪结构中达80%。70年代多数国家财产犯罪主要形式是侵占国家财产。80年代侵占私人和集体财产罪空前增长。
结局
最终,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
而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分为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斯拉夫联盟(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后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五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实现了统一。
苏联于1991年12月解体,冷战正式结束。
西方世界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