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 · 叶赛宁
原文: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注释(赏析):第一节用白天的喧闹反衬了夜的静谧;第二节用溪水轻轻的歌唱写夜的宁静,用明月的银辉写夜的美好;第三节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总写夜晚的寂静和月色的美丽。 诗的最后一节与第二节构成反复吟唱。这些诗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营造一种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与律动。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描写虽不言静而静自现。这里既有听觉,又有视觉,也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诗人所描写的夜景,是多么静谧,又是多么美丽,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作者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作者介绍: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Есенин,1895—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1925年12月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作者介绍:1895年10月3日,叶赛宁出生于俄罗斯梁赞省康斯坦丁诺沃村的农民家庭。叶赛宁从小受宗教文化的熏陶,经常跟随长辈出入教堂,但对东正教并不感冒和信任。[1] 1904年,进入康斯坦丁诺沃村学堂读书。;1909年,进入当地一所教会师范学校学习。 1912年,从教会学校毕业后,离开家乡前往莫斯科,并先后在肉铺当过伙计,在印刷厂当过校对员。 1913年,考取沙尼亚夫斯基莫斯科人民大学文史科旁听生,并开始与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成员交往。[2] 1914年,叶赛宁首次发表作品;1915年,赴圣彼得堡拜访勃洛克。他的诗歌习作得到勃洛克的赏识,并把他的作品推荐给刊物发表。同年,叶赛宁同诗人戈罗杰茨基和作家列米佐夫组建“克拉萨”文学团体,并在此结识了高尔基和农民诗人克留耶夫。[3] 1916年,叶赛宁出版个人首部诗集《扫墓日》,该诗集一方面表现了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宗教关怀,另一方面也充满了民歌的无忧无虑因素,诗集的问世使叶赛宁名声大噪,被公认为一名独具一格的诗人[3] ;同年,应征加入沙俄军队,在皇家战地卫生专列上服役。[2] 1918年,开始叶赛宁始参加苏俄意象派文学团体的工作。1922年,陪同新婚妻子邓肯一同赴欧美巡回演出和游历。 1923年,叶赛宁回到苏联。回国之后,他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精神危机,旅行加剧了其内心的忧郁情绪,让他感觉到自己如同一个失去祖国的浪子,他经常流连于街头酒肆,不断寻衅滋事。1924年,发表诗作《莫斯科酒馆之音》。 1925年12月27日,叶赛宁在列宁格勒一家宾馆中自缢身亡,年仅30岁。
诗与文言文的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