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服的概念出现于明代,到清朝才被明确列入礼仪制度,隆重程度逊于朝服,但礼仪级别也很高,用于祭祀、重要节庆等场合,不是每天穿的。
礼服各个时代不同。古代以男子上衣下裳制,女子礼服深衣制为原则。后来女人常学男人,也采取上衣下裳制。
周代,王后有六种高贵度不同的礼服:袆衣、揄翟、阙翟、鞠衣、展衣、褖衣,用以对应不同的场合(前三种因为上面都有鸟纹,又称“三翟”)。王后之外的贵妇则按照其夫的品级,享有数量不等的礼服。如庄姜是卫侯夫人,她就有揄翟以下的五种礼服;而她随从里的庶士,其妻的礼服就仅有褖衣了。
周朝制度,缺乏图像资料可以看,但这个体系是延续的。从宋代皇后的画像上看,都是头戴龙凤花钗冠,身穿深青织五色翟纹的袆衣。但这身大礼服只有在受册与朝谒景灵宫时才穿,一年穿不了几次。妃子与命妇的大礼服(褕翟和翟衣)在造型上和袆衣类似,只是花纹等细节不同(例如鸟纹的数量)。
这个基本服装区分,到民国时虽仍依循着,但具体以什么做为礼服时,却提倡西化,民国元年公布的《服制条例》中,竟规定穿西式礼服。“长袍马褂”只属于常服。
二
换言之,民国以后的服制,才开始脱离中国传统。但它毕竟还有些传统的遗存。例如规定女子礼服是“褂裙”。这跟长袍马褂一样,其实都是清末的流行服装。
也就是说,礼服之形成,有个规律:经常是旧时装变成了新时代的礼服,在礼俗中有特殊的意义。如现在潮汕地区婚俗中新娘穿着的“龙凤褂”,其实就是从清末民初的“褂裙”演变而来的。
再以“霞帔”为例。这原是唐代的流行,指色彩艳丽如云霞的帔子。初唐时流行宽大款,像包着羊毛披肩;盛唐时像围巾一样披在肩头;中唐以后越来越长,通常在身前盘绕,帔尾放在身后或手臂外侧。
到了宋朝,这就变成了贵妇们的常服。而“霞帔”也成了一种身分的代表。在宫中,若一名宫女被提拔起来,将会得到一个“紫霞帔”的最低等级封号,再往上升为红霞帔。
同理,袍衫与大袖衣,在晚唐五代时仅是一种时装,但到了宋朝时就成了民间的礼服。
元代时,规定汉人的婚姻采行“汉儿旧来例”,主要参考《朱子家礼》。女性着大袖衫。事实上也即是以前代服装为礼服。
明代新娘礼服的圆领袍(装饰云肩、通袖襴、膝襴纹样的通袖袍),也是金元时期的流行。
类似褙子的对襟长外套,则是晚明的时装。清朝以后,地位越来越高,渐成为汉族妇女的礼服。当时也称“褂”或“大褂”,搭配以大红绣裙,成为正妻才能穿着的隆重服装(若丈夫去世,寡妇就只能穿湖色、雪青之类素淡颜色的裙子)。民国元年服制中的女子礼服,正是这种披风加长裙!
神话(不互这个,发了也不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