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是江苏省南京市的传统技艺。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发源于南京栖霞区龙潭花园一带,曾是明朝制作真金线的官营作坊。南京金箔系用真金经倒条、下条、拍叶、做捻子、打开子、装家生、打了戏、出具、切金箔、检验包装等十多道工序锤炼而成,其中打箔最为辛苦,须把一块金“疙瘩”打成0.1微米左右的薄片。两个人面对面打,要打上万次。民间传说,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盖一亩三分地。经科学测算,943张金箔厚仅一毫米,一万张金箔重仅178.125克,打制技艺之精可见一斑。
2006年5月20日,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京金线金箔总厂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
2018年5月21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南京金箔锻制业发源于栖霞区龙潭花园一带,这里曾分属句容县和江宁县。这一带农户均有"打箔"、"制线"的手艺,且世代相传。金箔锻造技术就是指将黄金捶打,制成超薄的金薄片。金箔常用来装饰佛像或是器具。金陵金箔生产工艺独特,技术要求很高,从古到今,一直为手工捶制,是我国特种传统工艺。
中国金箔起源于南京,而南京金箔则起源于龙潭。据现有资料考证,江苏南京的金箔工艺始于东晋,至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南朝当时的文献中已有生产金银箔及设置锦署的记载。元朝时,开始大量生产金箔,到了明清,更有进出一步的发展。1975年在太平门外徐达五世孙徐傅墓中出土的金丝补服,即为400多年前金陵金丝的物证。 相传东晋葛仙翁(葛洪)是金箔锻制的始祖,打金箔户一直流传着"仙家造金箔"的传说。这则传说中称:葛仙翁和吕洞宾打赌为菩萨塑金身,葛仙翁在处于下风的情况下创造了打金箔技术,从此打箔作为手艺而流传下来。而事实上,龙潭的老人们都称,过去龙潭打造金箔的人家都供奉葛仙翁像,四季上香,逢年过节跪拜,香案边上还要放把锤,求神保佑打箔顺当。从民间传说和民间供奉推算,金箔的大量出现应在六朝时期,而关键人物是"葛仙翁"--也就是葛洪。六朝时期金陵佛教盛行,众多的庙宇和佛像使得金箔产业化成为可能。 另外,据说晋时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就是距离龙潭不远的句容城北下荫人,他也是著名的炼丹术士,在南朝人们使用黄金、朱砂、雄黄等炼丹修道的过程中,无意发现了锻打黄金的方法。无论是福建的漳州还是江苏的苏州,金箔业都奉葛仙翁为行业始祖。 根据老艺人介绍,南京最早打金箔的都是龙潭人,有刘、葛、印三大姓,刘姓打金箔,葛姓切金箔,印姓制金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龙潭周围的六子桥、四段圩都有金箔制作作坊,男锤金箔,女织锦线。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