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又称“吴装”,我国裱画的主要派别之一,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书画装裱工艺古称裱背,亦称装潢。明宣德以后,装裱重心从杭州转移到苏州。当时装裱工艺上承唐宋遗制,经名画家文徵明、都元敬、王弇洲等精心揣摩改进,技艺日臻完美。嘉靖、万历间达到全盛。裱工人才济济,名手辈出。苏州装裱具有选料精良、配色文雅、装制熨贴、整旧得法、形式多样、裱工精妙的特色。明清以来数百年间,承先启后,自成一家,为世所重,人称“苏裱”。
1
历史沿革
嘉靖、万历年间为盛期,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佳评(见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以后更是名家辈出,技艺益精。苏裱一般较素静淡雅,挺拔柔软,选料优良,装制熨贴、整旧得法、形式多样、裱工精佳。并讲求防霉、防蠹。历代苏裱妙手,有一套修复古旧书画的特殊技艺,一幅书画,即使支离破碎,折皱残缺,一经装裱,可起死回生,竟成完璧。因此苏裱有“书画郎中”的赞誉。解放后,苏裱在保护古代文物,发展书画艺术,促进文化交流,扩大工艺美术出口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苏州装裱北宋时代便已成型,从事装裱的便成为一门职业。米芾除了和文人官僚阶层有着频繁的博易互动【注一】,和民间装裱匠亦有密切来往,其家中就有专事装裱的苏州匠人。他曾让苏州一装裱匠的儿子吕彦直进三馆为胥,留在王诜门下,从事装裱。米芾《宝晋英光集》卷八云:“赵子立收笔阵图,前有右军真迹并笔样手势图,后为章子厚取之,使吴匠制,甚入用。今,吴有其遗制。近知此书在章持房下。”【注二】令吴地匠工装治,藏家甚为满意。可见至少在当时,苏州的装裱技艺便已发展起来,具备一定的实力,能够让客户满意。
宋室南迁,大批人员包括工匠转移到江南地区。绍兴装裱式在皇家装裱人中间确立了一系列的规范,这是根据当时的条件制定的,其推行无疑会对江南地区的装裱业产生影响。南宋时代,苏州地区成了南宋皇室和官僚地主取得各种特种享乐工艺品的主要城市。元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入据平江后,建平江府,优礼士人,良工巧匠各施其能,促进了苏州地区的繁荣,文化教育与艺术活动随之普及昌盛,涌现了一大批书画家,书画装潢技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蓬勃发展起来。
明代皇帝大多对书画艺术品不十分重视,当作赏赐或俸禄赐给王公贵戚。大量的书画流入了民间,因而明代的私人收藏极为盛行,涌现了一大批鉴藏家,在富裕的江南一带,更是如此。如沈周、文征明、王世贞、董其昌、韩世能、项元汴、华夏、张丑等等,他们对装裱十分讲究,作为重要的艺术群体与装裱人频繁互动,探讨款式与实际的操作流程,设计的装裱品式对苏式装裱的品格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出于保存美饰藏品的需要,当时的王世贞、顾元方等人,常以厚利聘请装裱师。周嘉胄《装潢志》云:“王弇州公世具法眼,家多珍秘,深究装潢。延强氏为座上宾,赠贻甚厚。一时好事,靡然向风,知装潢之道足重矣。汤氏强氏,其门如市。强氏踪迹半在弇州园。时有汪景淳于白门得王右军真迹,厚遗仪币,往聘汤氏。景淳张筵下拜授装。功约五旬,景淳时不去左右,供事甚谨,酬赆甚腆。又李周生得《惠山招隐图》,为倪迂杰出之笔。延庄希叔重装,先具十缗为聘,新设床帐,百凡丰给,以上宾待之。凡此甚多,聊举一二奉好事者,如宝书画,其重装潢如此。”【注三】
苏裱得益于明代吴门书画的推动,书画家往往与装裱师结成良师益友的关系,礼遇裱工与保重书画是一致的。装裱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助于进一步的提高装裱技能、提升装裱品位、更符合文人的鉴赏观。苏州装裱式在内外因素的作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