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
明周祈《名义考》:“刻之义未详,《广韵》‘缂、乞格切,织纬也’。则刻丝之刻,本作缂,误作刻。”
宋庄绰《鸡肋篇》:“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
明初曹昭《格古要论》称“刻丝作”曰:“宋时旧织者,白地或青地子,织诗词山水,或故事人物花木鸟兽,其配色如傅彩,又谓之刻色作。”
中国宋代刻丝大盛,据《清秘藏》所记有“楼阁”、“龙水”、“百花攒龙”、“紫宝阶盛地”、“紫大花”、“五色簟文”等等数十百种。明代宫中设刻丝匠专事御用刻丝物品,中国民间以吴市出品为巨擘,清乾隆刻丝亦复大盛,且极精好。嘉道之后,则日形衰落,甚至无人业此矣。
《红楼梦》所记尚能窥其“盛况”也。《红楼梦》第五一回:“ 凤姐命平儿将昨日那件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拿出来,给了袭人。”第七十一回:“内种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是头等的。”
历来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字书《玉篇》释“缂,紩也,织纬也”。宋代庄绰《鸡肋篇》以及明代张应文的《清秘藏》、曹昭的《格古要论》、高濂的《遵生八笺燕闲清赏》诸书均作“刻丝”,宋末元初周密的《齐东野语》与元末明初陶宗仪的《辍耕录》等书写为“克丝”,宋代洪皓的《松漠纪闻》、吴自牧的《梦梁录》等书又称“克丝”。清代皇家著录宫廷书画的《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中均记做“缂丝”。“缂”、“刻”、“克”、“克”四字音同。
近代学者胡韫玉认为本字应当是“缂”,探其究竟,缂丝织制时以小梭织纬,根据纹样多次中断以变换色丝,成品只露纬丝不露经丝,可见此“缂”字正合“通经断纬”的技术特点。对于丝织工艺当谓“缂”,而对于金木工艺则称“刻”。字各有所当,故“刻”、“克”皆为假借。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中国传统的丝织工艺品之一。这是一种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缂丝的编织方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它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
缂丝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它的织造工具是一台木机,几十个装有各色纬线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拨子。织造时,艺人坐在木机前,按预先设计勾绘在经面上的图案,不停地换着梭子来回穿梭织纬,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排紧。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其花时之长,功夫之深,织造之精,可想而知。
缂丝的工艺流程,一般有16道工序: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配色线、摇线、修毛头。
缂丝的织造技法为:结、掼、勾、戗、绕、盘梭、子母经、押样梭、押帘梭、芦菲片、笃门闩、削梭、木梳戗、包心戗、凤尾戗等,技法众多。但无论做什么缂丝品,结、掼、勾、戗这四个基本技法是绝对不可少的。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