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马湖,《宋史·高宗本纪》称乐马湖,位于江苏省北部,跨宿迁和徐州二市,湖盆为郯庐断裂带局部凹陷洼地,黄河夺淮后,成为沂河和中运河季节性滞洪区。1952年导沂整沭工程修建了皂河闸、洋河滩闸,1958年又建嶂山闸和环湖大堤,成为滞洪水库。湖水面积为296平方公里(相应水位21.81米),蓄水量达2.7亿立方米。最大宽度20公里,湖底高程18~21米,最大水深5.5米,大小岛屿60多个。是江苏境内第四大淡水湖之一。[1]
骆马湖有灌溉、调洪、航运和水产之利。湖区水生植物芦、藕、菱、蒲等二十多种,盛产鲫鱼、银鱼、鲢鱼、青虾、白虾、螃蟹、河蚌等十多种水产品。是调蓄沂、沭、泗洪水的大型防洪蓄水水库、京杭运河中运河的一段,被江苏省定为苏北水上湿地保护区,同时也是南水北调的重要中转站。
骆马湖,历史上又名乐马湖、洛马湖、马乐湖。《宋史·高宗本纪》载:“绍兴五年(1131)四月金将度淮,屯宿迁县乐马湖。”《淮安府志》载“旧作落马,受沂蒙诸上之水汇为巨浸。”骆是“乐”与“落”的同音,取古代金兵曾在此屯扎得名。
骆马湖在江苏省北部,跨徐州、宿迁两市。湖泊长27公里,最大宽度20公里,湖水面积为296平方公里(相应水位21.81米)(一说26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7亿立方米,当蓄水位23.0米时(古黄河基地),平均水深3.32米,最深等深线东南部水深5.5米,库容量为7.5亿平方米。湖区北起堰头村圩堤,骆马湖骆马湖南至扬河滩(宿迁市)闸口,直线长27公里余;西连中运河,东临马陵山南蘼——嶂山岭,平均宽13公里,总面积375平方公里。它汇集了沂河、中运河的来水,集水面积为4900平方公里。
地质情况
骆马湖地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郯庐断裂带地层分区。郯庐断裂带(新沂~宿迁段)东侧为太古界-下元古界胶东群洙边组片麻岩结晶基底,西侧为中元古界淮河全和中生代白垩系地层。自第三纪以来,郯庐断裂带内构造运动表现为断块的升降运动,断裂带内沉积了砂砾质土,厚度较大;在下更新世因构造抬升与河流下切,使沂河及其支流得以发育,将鲁中南地区被剥蚀的物质大量搬运来,沉积在郯庐断裂带内,形成下更新统冲积及冲湖积粉质黏土与砂砾层;中更新世也沉积了中粗砂及砂砾石层;中更新世末上更新世初,郯庐断裂袋内中更新统被分割抬高,断块陷落地段大幅度下沉,沂河重新活跃 ,在郯庐断裂带内沉积大规模的冲洪积扇;全新世本区地壳下沉,湖沼遍布,河流内迭阶地发育,沉积了河湖、湖沼相沉积物。
湖区构造为华北台东部边缘、鲁西南断隆与秦岭褶皱带东延部分和苏胶地块结合部,位于新华夏系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带内,湖盆为郯庐断裂的凹陷洼地。郯庐断裂带是由一系列近乎平行的断裂组成,主要断裂自西向东有纪集—王集断裂、瓦窑—皂河断裂、墨河—凌城断裂、新沂—新店断裂、马陵山—重岗山断裂、山左口—泗洪断裂、高埝—陈栈断裂等,此外与断裂带伴生的北西向断裂也十分发育。郯庐断裂断裂带新沂~宿迁段,区域构造线为北北东10~15°,由五条主干断裂形成宽约26公里的断裂带,其与北西西向的基底断裂斜切形成了本区的断块构造格架,燕山运动后期沿上述两组断裂多次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形成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两个方向上的断块隆起和沉降。演变成第四系在骆马湖地区已形成埋深呈北西向南东向逐渐变浅的似箕状的碎屑沉积构造。
骆马湖地貌属黄淮冲积平原,为冲积平原的河滩及河谷平原,骆马湖西侧、北侧、东侧为沂河、老沂河、中运河入湖口冲击区、湖积区,地形开阔,地势低平。骆马湖除东部有马陵山高地外,其余均有堤防。南堤(一线堤防)西起皂河节制闸,东至马陵山麓的小王庄,全长18.4公里,现状堤顶高程25.8米(废黄河高程,下同)左右,顶宽6米;西堤从分洪口~二湾,全长9.3公里;北堤从苗圩~分洪口,全长6公里;东堤从北坝~新戴河口,全长28公里;堤顶高程一般27.0~28.0米,湖底高程一般在21.17~23.17米(一说18~21米),为浅水型湖泊。湖底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湖盆有洲滩发育,湖岛广布,北部、西北部湖底多为软粘土质;南部为水较深的敞水区,湖底沉积物较为板结水深较大可达4~5米。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