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风俗
●打田财
每年元宵节,在东诧村牛郎庙的广场上,人们竖立起一根桅杆,杆上横一根小竹竿,两端悬挂串串彩灯。桅杆顶端缚一圈圈稻草,内藏鞭炮,敷以易燃物品,再糊上一层黄色的纸张,呈元宝状,这就是“田财”。
到了夜晚,人们从四面八方携带鞭炮、爆竹和各色焰花火筒,扶老携幼来到广场上,欢度良宵。当桅杆上彩灯内的蜡烛燃尽时,人们用月炮、九龙抢珠、“五百鞭”、“一千鞭”对着杆上悬挂的金黄色“田财”轮番射击。“田财”从桅杆顶上落地,熊熊燃烧。农家争先恐后地拿着束束稻草到燃烧的“田财”上去点火,一边当空挥舞,一边去田角落焚烧。
●摇快船
周庄的快船堪为奇异。比赛前,先由手巧艺高的工匠在船上搭起花棚,称为“花快”。花棚分头棚、舱棚和艄棚,棚上披挂绸缎幢幔。装饰华丽,异彩纷呈。头棚上悬挂彩灯,插上彩旗。舱棚上流苏飘挂。舱中坐上锣鼓乐队。高高艄棚供橹手们遮阳。每船备头篙、大橹、小橹各一置于船体左右两侧。大橹旁搁跳板于舷外,伸出水面。每船配有十五六名身强力壮的橹手。身穿紧身衫衣,脚蹬绣花布草鞋。
比赛开始,船与船比,村与村比,龙腾虎跃的橹手各司其职,出跳、扯绷、把槽,配合默契。出跳的气宇轩昂地站立在跳板上猛力拉绷。扯绷的跺脚叱喝。把橹的尽力推艄,扳艄。撑篙的屹立在船头,点篙调向,指挥自如。参赛的快船在铿锵的锣鼓声中似飞箭出弦,奋勇争先。
●阿婆茶
周庄人吃茶历史悠久,历来有吃“阿婆茶”、“讲茶”,喝“喜茶”、“春茶”、“满月茶”等习俗,名目繁多,被称为江南水乡的“茶道”。
周庄的“阿婆茶”在江南水乡颇有名气。相叙到周庄,未吃阿婆茶,不算真正到过周庄,在周庄,吃过阿婆茶的人,将会品出水乡古镇的味道来。在周庄,无论在市镇或农村,经常可见男女老少围坐一席,杯杯清茶,碟碟茶点,边吃边谈,有说有笑,称之为吃“阿婆茶”。
周庄人吃阿婆茶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人家仍珍藏着宋代图案优美的青花瓷盖茶碗、细巧玲珑的茶盅、高雅古朴的茶壶和釉色光亮的茶盘。元代,陈去病的先祖由浙江迁居周庄,以锤薰炉为生,生产铜锡茶壶。如今,镇上明清建造的徽帮茶叶栈房犹存,其中吴庆丰开设在清初,程义泰开设在清乾隆年间。徽帮茶庄从产地购进原件毛茶,为了迎合茶客需求,进行筛选,复焙和窨花,拼色出售,色香味具备。
●水乡服饰
年轻姑娘的穿着既文雅又娇俏:头上系一条色彩呈红的毛巾包头,后面的两边收起。两侧露出扎着红绒头绳的乌黑发亮的两根辫子,身穿小花头的大襟短袄,花布滚边,小琵琶扣,腰间一抹士林蓝布百褶小围裙,腰兜板(俗称着腰板)绣有各种精美图案,蓝色的彩带头上还缀有红绿流苏,裙下一条上青布裤,脚穿绣花滚边布鞋,整个打扮呈现一种俏丽之美。
穿着浆洗得干净笔挺的士林蓝布大襟短袄,浅湖色的滚边和琵琶扣,腰间系着蓝布百褶围裙,围裙外还系着同样颜色的小围裙(俗称二官裙),脚上素色布鞋,这就是中年妇女的服饰。他们的头饰也同姑娘不一样,包头用的毛巾是素色的,有的用蓝布包头,头上梳的是扎着彩绳的发髻(俗称头发把),发髻上竖插银荷花板,横的是一根银簪子,装饰朴素大方,呈现一种清雅之美。
老年妇女的服饰,一般都用深色的,头发把上还罩上黑色的网巾,布裙大多也是黑色的,给人一种古朴、庄重之美。
●丝弦宣卷
宣卷是周庄乡村里特有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它近似于堂名,亦有说唱、评弹之风。按艺人众寡、表演繁简,宣卷分丝弦宣卷与木鱼宣卷两种。前者一般由六人组成宣卷班子,操二胡三弦、笛子、木鱼、铜磬等乐器;以传统昆曲唱腔、民间小曲《四季调》掺合申曲、锡剧等地方戏调,演奏悠扬动听,抑扬顿挫。宣卷主角长衫广袖,手执折扇、惊堂,神采飞扬,又说又唱,所演剧目常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顾鼎臣》、《白罗山》等。后者常由二人搭档。其一人敲着木鱼,边唱边白;另一人和击佛磬,口念佛号以和卷,形式简单。所演剧目多为因果报应、劝人为善之类的简短剧目,如《目莲救母》、《观音得道》等。
宣卷曲艺已有200年历史,它源于周庄,尔后流行至锦溪、甪直、同里、青浦等地。至民国时期,有蟠龙村张慕堂、龙停村徐士英、祁浜村郭兆良等宣卷高手,名扬四乡。每逢过节、农闲,被邀上演,深受百姓喜爱。
随着周庄旅游事业的发展,宣卷等民间艺术正在被逐步挖掘、弘扬。每逢重大喜庆、纪念活动,常邀请锦溪等宣卷艺人,来镇捧场演出。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