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
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
生是汉家人,死亦大唐兵。
但每个朝代发展到一定程度,因为封建社会制度的弊端就会开始走下坡路,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国内就十分混乱。
唐肃宗即位后为了保卫国都,将镇守西域的守将调回参与平叛,这也使河西走廊一带的唐朝守军稀少,也给了吐蕃趁虚而入的机会。
但在西域留守的少数军队中有一支军队,坚守着大唐的边疆。这支军队是大唐安西军,也被称为古代中国军队最强战力,孤守西域近50年!最后一战时,尽是白发老兵。
众所周知,唐朝和其他朝代相比更为开放,他联系着周边国家也和周边国家进行交流,其中与周边国家交流的窗口就是西域。所以是西域这个窗口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因此西域对唐朝是重要的,那时负责镇守西域边疆的是大唐安西军。
唐朝经济发展的强盛,也培养了优秀的军队,当时派守在西域这个关键地方的军队安西军也是国内的精锐,他们曾凭借着两万人马,震慑了西域周边其它四百余个国家。在唐朝强盛时期,连势力较强的吐蕃也不敢对西域边疆轻举妄动。
那时负责带领安西军镇守西域边疆的是高仙芝,高仙芝的仕途较为顺利,青年时期他因其父亲有功,连带着被授予了游击将军。二十多岁时就已升为将军,这与其父亲的职位不相上下。
后受夫蒙灵察节度使的提拔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带领着镇守西域的两万人马与阿拉伯决战。但当唐朝盛世衰退时,安西都护府也逐渐走向衰败,之后代替高仙芝继续守卫安西都护府的是郭昕。
郭昕被称为西域的“铁血郡王”,在唐朝风雨飘摇时期,他始终带领着安西军镇守在帝国的西境。郭昕也出生于将门世家,是平定安史之乱大将郭子仪的侄子。因此受其伯父的影响,他不仅拥有一身不错的武功并且在伯父的带领下对军事和战士有着较深的理解。
郭子仪是唐朝的一个名将,同时也是一个忠臣在其伯父的影响下,他也有着坚定保卫国家的决心。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吐蕃举兵,当时河西安西等地都危在旦夕。
那时朝中重臣郭子仪举荐自己的侄子郭昕前往安西,河西等地稳定战乱的局势。当时郭子仪毫不避讳地推荐自己的侄子郭昕,那并不是因为两人的血缘关系,而是他相信郭昕,有能力有资历去安抚好安西、河西等地。
郭昕到达安西后担任了安西四镇留后,和北庭都护的李元忠配合,安西军抵住抵抗住了吐蕃几次强烈的进攻,稳住了西域的局势。即使在唐朝风雨飘摇的年代,依旧没有丧失西域国土。
到唐德宗建中二年,郭昕镇守西域边疆有功被提升为四镇节度使。在唐德宗贞元三年,吐蕃再次聚集了基本全国的力量,攻击西域那次他再也没有了他的合作伙伴李元忠,因为李元忠在那次进攻之前就已病逝。
而因为当时的唐朝已经自顾不暇,因此对北庭,安西等地的管理和控制也较少,所以在吐番的进攻下北庭丧失,之后又由于吐蕃与回鹘对丝路北道的激烈竞争,安西与中原的联系被迫被彻底切断。
这一时间长达15年,在这15年内安西军不断与吐鲁番军浴血奋战,那时即使郭昕自己部下的士兵已经一天天的减少,并且年龄也在一天天的增长,他自己头上也有了白发,但他始终在坚持着。
在安西城中的安西军为了能够在与朝廷断了联系后生存下来,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他带领的安西军种粮、织布,甚至是铸造了适用于当地的货币。在那期间其实唐朝的年号已经因为他们与祖国断了联系而不知。
直到公元781年,郭昕通过一位使者与唐朝取得了联系,那时唐朝政府早以为安西已被吐蕃所占领。那支安西军也早已灭亡,因此当他们知道不仅安西军没有灭亡,安西军这个这片国土还属于唐朝时,他们是震惊和开心的。
当然,除了激动和高兴之外,唐朝皇帝做出了实际行动,他将郭昕提升到了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将一直坚守跟随郭昕坚守着安西的所有将士均破格提拔七级。
提升官职是对一个军人最好的肯定,这也坚定了安西军死后誓死保卫西域的决心。唐朝在发生了安史之乱后,随西域也没有再过多关照,但郭昕仍然带领着他的西域军镇守在西域这个地方,仿佛他们并不是一支不被朝廷所关心的孤军。
在公元787年,吐蕃军再次进攻,这次吐蕃攻陷北庭,在西域危急的情况下,安西军也与中央再次失去了联系。因此,唐朝的历史对这支军队并没有很多的记载。
他们之后的故事还是从后代研究遗址出土的文物和史料中所了解到的。在史料中他们发现安西军在北平沦陷后,也没有镇守住安西四镇。并且安西军与吐蕃军的最后一战也让人泪目。
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在公元808年冬天,安西军的最后一战的“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
那个冬天,已是满头白发的郭昕带领着安西军,代表着安西都护府迎接吐蕃军的进攻,即使他部下的将士也都已是头发花白、面瘦肌黄的老者。他们仍不减当年的士气誓死与吐蕃军去拼搏,虽然最终没有胜利,但他们在抗战期间没有一人投降,全部战死沙场,壮烈牺牲!
历史了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