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
1.目的:战国时期,各国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3.内容:(1)废井田,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
4.历史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是当时一次最为彻底的变法。
文字
1.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金文:金文指铸造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3.石鼓文:籀文又称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4.大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呢,就称为大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
5.隶书:小篆虽然规范,看起来也漂亮,但写起来并不容易,应用时不能令人满意。人们对文字这一传播思想记录语言的工具的希望,是越方便越好,于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字体——隶书。
6.楷书:隶书进一步演化而成为楷书,也就是我们所用的字体,它比隶书更丰富而完备。
7.草书:草书并不是在楷书出现以后才有的。“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无论哪种字体写得潦草,都算草书。作为一种专门的字体,是汉代才有的。到汉末,草书才大为风行,先为章草,又为今草,最后发展为狂草,还有小草。
8.行书:这是介乎楷、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东汉之末。
汉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
百家争鸣
背景: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有:
(1)儒家:创始人—孔子,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主张“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著作:《春秋》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五种教本,连同《春秋》被后人称为"六经"。其中《乐》后来亡佚了,现存《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五经”。
代表人物—孟子,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诸侯都认为不合时宜。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创始人—老子,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老子主张以柔克刚。
代表人物—庄子,庄子认为,水行要乘船,陆行要乘车,治理国家也一样,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庄子批评孔子在鲁国想要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就像在陆地上推船,劳而无功。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杨朱。
(3)墨家:创始人—墨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5)兵家: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
代表人物:孙武、孙膑。
(6)名家:该派萌芽于春秋末期,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共同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
(7)阴阳家: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代表人物:邹衍。
(8)纵横家:纵横即合纵连横。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9)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综合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代表人物:吕不韦
(10)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代表人物:许行
(11)小说家:是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的学派。先秦九流十家之一。
(12)方技家:方技家代表人物,远古有岐伯、俞拊,战国有扁鹊、秦和,汉初有仓公,其中以扁鹊最为知名,写出了《难经》 。
历史了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