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无悔各位好啊,这也是差不多一本新书,请多关照,随机掉落更新
落笔无悔你们觉得我要写什么?哈哈,提到三苏,当然是鼎鼎有名的苏洵苏辙苏轼了,咱也不知道为什么,人家家教那么好,好了,以下是正文。
落笔无悔本文,依据百度百科上史料而写,如有不对,欢迎指正。
话说那三苏兄弟呀,在历史上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天,我们讲的不是最著名的苏轼,而是他的父亲,苏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恐怕各位读者很少有知道他或他的事迹。很明显,他不如他的儿子苏轼出名。但年纪大点的读者或许都知道,他的那个《六国论》可是祸害了不少学生啊。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他的事迹
苏洵:六 国 破 灭 , 非 兵 不 利 , 战 不 善 , 弊 在 赂 秦 。 赂 秦 而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也 。 或 曰 : 六 国 互 丧 , 率 4 赂 秦 耶 ? 曰 : 不 赂 者 以 赂 者 丧 , 盖 失 强 援 , 不 能 独 完 。 故 曰 : 弊 在 赂 秦 也
苏洵:……
苏洵:夫 六 国 与 秦 皆 诸 侯 , 其 势 弱 于 秦 , 而 犹 有 可 以 不 赂 而 胜 之 之 势 。 苟 以 天 下 之 大 , 下 而 从 六 国 破 亡 之 故 事 , 是 又 在 六 国 下 矣
六国论此文,见解新颖,论述周详,有好辩善辩的风格。这篇文章通过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养士”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六国诸侯卿相都争相养士,是他们得以久存的原因,并将“士”分为智、辩、勇、力四种,他们各有着自己的才能,从而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作者认为战国时期之所以维系长久的关键,在于统治阶层能够给各种人才生存的空间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古往今来笼络人才是统治的基石和关键。
人们或说,苏洵没有真才实学,是因他的两个出名儿子才被加入唐宋八大家¹(后文有解释)的,其实不然。从六国论这篇文章就可以看出,他也是有真才实学的。只不过,儿子太聪明了,反而使掩盖了他的光芒而已。
苏洵:哎呦,比不过比不过
还记得他曾写过这样一首有趣的诗
苏洵: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苏洵: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这首《登科赋》是苏洵在1057年科举考试中,苏轼和弟弟苏辙双双中举后写的诗。整首诗中父亲苏洵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喜悦我没看出来,反正憋屈肯定是有的。
看他怎么说,不要说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容易,我(当年要考上)像登上天(一样困难);不要说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困难,(我的)孩子(要考上)像捡起小草(一样容易)。
哎呦,这憋屈之情溢于言表
苏洵:对,憋屈,儿子太厉害了
苏洵的一生啊,虽不算波澜壮阔,但也不平静。
据说他早年不喜读书,他的两个哥哥都中了进士,他似乎一点也不着急。
等到他27岁了,突发奇想,想考个进士。开始他也体会到了老大徒伤悲的不易,但您猜怎么着?人家进京得了欧阳修的赏识,这才好歹没有落下儿子太多。
儿时背的三字经里还有这样一句话:“苏老泉,夺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落笔无悔
他的大器晚成被很多人作为榜样。但其实大器晚成并不容易,得具备恒心毅力,还得挺受得住,各方压力,或许才能重复他的经历。
好了,今天文章就到这里。敬请期待下章,苏辙的故事。
落笔无悔啥?你问我苏轼哪去了?人家那么厉害,当然压轴登场了。
落笔无悔新书请多关照啊
落笔无悔
注释:大家好,我是注释
注释:(o^^o)
注释:1.唐宋八大家,这里教大家一个口诀,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个王。就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
落笔无悔是不是知识偷偷进入你的脑海?
那些迷人的老祖宗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