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总会产生反作用力
连续几晚,儿子踢被子着凉了,几天后儿子咳嗽、感冒如约而至。这天晚上,儿子已经乖乖地钻进了自己的被窝,我担忧他夜晚再着凉,想象她感冒发烧的样子,他不能上幼儿园,我不能上班,我在家照顾他,我越想越焦虑,就对儿子说:今晚不要再踢被子了,再感冒你会更难受。本来已经安静下来的儿子,忽然像被触动了按钮精神为之一振,立刻把两条腿从被窝里伸出来,一边咯咯地笑一边踢着被子一边不停地嘟囔,就要踢,就要踢。
看到他的反应,我意识到自己说了一句,为了缓解自己焦虑,却对儿子起了反作用的话,觉察到这一点,我没有被他的行为干扰,就像没看到没听见一样、默默地把他的腿放进了被窝里说: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儿子也向我道了晚安,便进入了睡眠状态。
如果我和儿子执拗对抗,无异自己挖坑往里跳。因为继续关注这个行为,这个行为就能得到强化并保留下来。既然如此,父母为何还喜欢使用呢?
禁止是为缓解。
焦虑情绪
父母要觉察,当你对孩子发出禁令时,你内心的状态是怎样的?
父母焦虑时发出的禁令,对孩子通常是无效的,反倒促使孩子向父母担心的方向发展。有一个一两岁的孩子,他抓起父亲的苹果手机,先是看一看,然后放进嘴里开始啃,他显然是要通过嘴这个器官,认识一下父亲深爱的家伙。忽然父亲叫停,不许扔,话音未落,手机一啪的一声落到地面。父亲惊得张大了嘴巴,孩子特别有成就感
当父母焦虑地发出禁令时,通常认效,只会有质疑孩子是怎么回事?却不会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显然,禁止是一种诱惑
为了验证禁止创造的反作用力,你给自己下个禁令的命令,感受一下,你是否有特别想动的冲动,看你能坚持多久,期间有哪些感受。如何减少被禁止的行为,通常有两种互补方法:
一是忽视此行为,不作反应,进行强化。当然,不作反应不只是表面行为,也要有内心深处不动怒。否则,你虽然内心压着火,可孩子却会窥探到你的内心,从而继续维持他的行为。
二是忽视的同时,关注你希望发生的行为。因为打破黑洞的方法,不是与黑洞对抗,而是增加光明,黑暗自然减少。
然而,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因为孩子的某个行为问题,通常都是经过多轮反复强化而形成的。父母的急切,只会促使自己寄希望找到一种方法,一试就灵,结果却难以坚持正确的方法。
可利用禁止激发好奇心
几年前,有一套西方人写的心理学的书,中文版发行时,我听说曾是禁书,立刻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而产生了一种特别强烈地一睹为快的愿望。于是,我急不可耐的当天就买了一套,满足了好奇心。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的是天生好奇的儿童呢?
禁止通常传递了一个潜在信息,即喜欢的,但出于某些考虑要禁止。我有一位朋友,他本意是愿意让他的儿子多看一会儿童英语课程,但他每天都明确禁止孩子不许超过规定的时间。如朋友所愿,他儿子每天都想方设法多看一会,并乐此不疲的保持着兴趣。所以,如果父母想要支持什么,先禁止,对于一个好奇心极强的孩子而言,有时反倒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禁止也可能被孩子利用
因为,当父母对孩子发出禁令时,就暴露了父母期望的目标,如果父母的目标与孩子的不一致,那么这个禁令就是一条线索,被儿童利用,创造相反的行为,以达成自己的愿望。
比如孩子拒绝上学或上幼儿园,他会寻找方法应对自己的处境,通常他会通过顽固或无礼等吸引注意,以逃避面对的困难。因为当他这样行为的时候,他成功的吸引了家长或老师的关注。如果因此离开了幼儿园或学校做,正中他的下怀。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每天盯着他扭转问题行为,会使他更加相信自己,不适合学校或幼儿园。相反,如果通过不同的方法,使他对自己的精神面貌和身体力量感到自信,才可能帮助他重新树立勇气和信心。
不输在于家庭教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