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灼华躺在床上想着过往,院里传来了声音。
“你是?”冯嬷嬷看着眼前一位年有七十穿着蓝色粗布衣服打着布丁的老太太。
“呵呵,我是村西头的谭婆子,听说秦家回来人了,我来送点鸡蛋。”说着谭婆婆把筐递给冯嬷嬷。
冯嬷嬷接过筐,里面装了十多个鸡蛋。
“您还是拿回去吧,我们~”
不等冯嬷嬷说完,谭婆婆摆摆手打断了她的话。
“比起当年救命之恩,不算什么,你们秦家每年捐来的银子李正都公开的,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没有钱,李正都是拿你们家捐的钱出来帮助的。”谭婆婆说完走向院门口。似乎想到了什么有回头说:“鸡蛋给你了,筐还是还我吧。”
冯嬷嬷听后哭笑不得,忙找了一个篮子把鸡蛋放好,筐给了谭婆婆。
谭婆婆佝偻着身子,背着手拿着筐,踩着小碎步走了。
秦淮捡了一大摞柴禾回来放到厨房。又挑起两个空水桶去挑水。
冯嬷嬷看着他笑着说:“刚才有个婆婆送来了鸡蛋,一会我煮了给你加菜吧。”
“多煮些,小姐一路辛苦,我怕她身子吃不消,多给她补补。”
秦灼华昏昏睡了一会。冯嬷嬷轻轻推开门,端进来一碗面上面有一个荷包蛋。
听到有声音,灼华起身。
“您醒了,刚好,趁热吃。”冯嬷嬷把面放到桌子上来扶她下床。
“你和淮叔吃了吗?”灼华拿起筷子,没有吃而是问冯嬷嬷。
“吃了,看您睡着我们先吃的。”
“以后吃饭一起吧,不用单独再给我做。”
“好,那以后我叫您。”
一碗面后,秦灼华叫来了冯嬷嬷和秦淮。
“嬷嬷,淮叔,家里还缺什么?”
秦淮想了想说:“我缺一些干活的工具,还有一把弓。”
他上山捡柴禾时看到动物的脚印了。
冯嬷嬷则是像倒豆子一样说了一大堆。
家里没有青菜,没有米面油,没有过冬的炭火,还要准备棉花做冬衣冬鞋等。
“嬷嬷。”秦灼华打断了她的话。
“嬷嬷,燕姨哪里都拿了什么?”
“嗯,布料居多,还有一些首饰,里面还有五百俩银子和几床被子。”说着,冯嬷嬷把银票从袖口里拿出来递给秦灼华。
灼华接过银票说:“嬷嬷,一会您列个单子看都需要置办什么,明天让淮叔赶马车跟您去一趟买全了。”
冯嬷嬷点头称是,就去列单子了。
“淮叔,你今年四十几了?”
秦淮听她问,吓了一跳,差点没坐住从椅子上摔下来。
“我今年三十六岁。”
“啊,对不起,我一直以为你四十多岁呢?”
秦淮一脸黑线,这还能扎心扎的再疼点吗?
看到秦淮黑着脸,灼华忙解释道:“淮叔,你别误会,我就是想给你找门亲事,你跟着我父亲东征西战的耽误了成家,现在有时间了,应该考虑个人问题了。”
“我十岁便跟着你父亲了,你父亲怜我是孤儿,冠我秦姓,既然是秦家的人,那一切都听你的吧。”秦淮听到灼华要给他娶亲,五尺高的汉子,突然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那就说定了,我会让嬷嬷留意的,要是你有喜欢的,也可以告诉我。”
秦淮听到灼华的话坐立不安。“我去看看嬷嬷列完了吗?没有的话我去帮帮她。”
看着落荒而逃的秦淮,灼华笑了。披甲上阵的将军不怕战场怕找老婆。
晚上冯嬷嬷做了鸡蛋羹,蒸了点米饭,三人对付吃了一口。
“噹噹噹~”
“谁啊?”秦淮站在门口询问。
“我是潘军,来给你们送点土豆和白菜。”
秦淮打开门,眼前出现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他手里拎着一个筐,筐里装着白菜土豆。
“我媳妇说你们回来一定没来得及买菜,让我送些来。”说着把筐递给秦淮。
秦淮没有接他的筐,冷冷的说了句“无功不受禄”就要关门。
“这位兄弟等等,我家婆娘当年难产,是夫人出手相助,我没有什么好东西报答,所以~”
不等他把话说完,秦淮接过他手里的筐。“我家没有筐。”
“没事,没事,筐也给你们了,我回去再编就是。”说着潘军离开。
农村冬天一般都两顿饭,只有干活的人家三顿。
夕阳还有一丝余光人,秦淮和冯嬷嬷迎来送往的忙活了一会。村里知道秦家回来人,不少村民感恩,都送来了东西。鸡蛋,咸鸭蛋,萝卜白菜土豆,腌制的咸菜。
冯嬷嬷和秦淮归置好东西,两人闲聊。
“村民倒是纯朴的,比起朝廷中人不知强了多少倍。”
“嗯,一会我把来的人都记下来,给小姐看看,以后还要往来的。”冯嬷嬷在国公府做惯了的,现在面对村民更是得心应手。
院门外,看着一波一波的人走了,李正对村长说:“你这回应该明白我为什么对秦淮客气了吧,随说秦家小姐虎落平阳,但我们不能当犬,以后的事我们谁也说不准,但受过的恩却不能忘。”他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走到院门口。
“秦家风光时没忘了村民,如今有难,不能帮助也不要落井下石,做人有底线的好。”说完,他敲响了秦家大门。
村长,似乎是想通了什么,忙走过来对着李正施了一礼。
嫡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