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书
超小超大

梁书

梁书

内容简介

《梁书》是记述南朝萧梁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记事起于502年梁武帝萧衍建国,止于557年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56年的历史。全书有本纪6卷,传50卷,共56卷。

《梁书》依据了很丰富的材料,有梁朝沈约的《武帝本纪》,周兴嗣的《梁皇帝实录》,萧子显的《普通北伐记》,萧韶的《梁太清记》等,有陈朝许亨的《梁史》,刘瑶的《梁典》等,还有周朝萧欣的《梁史》。这些史书为《梁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梁书》全面地叙述了梁朝的史事。如粱朝50多年历史,梁武帝统治了40多年,《梁书》6卷帝纪中,写梁武帝的有3卷,这便于人们全面了解梁朝的历史。侯景之乱是梁朝历史上一件大事,《梁书·侯景传》详细记载了事件的经过。

《梁书》中有关于“海南诸国”的记载,这是超越前代史书的地方。《梁书》类传中还新增《止足传》。《梁书》对当时的门阀制度、崇尚佛教等社会特点,也有突出的记载。

《宋书》中没有设文学传,在《南齐书》和《陈书》中都有文学传一卷,《梁书》中的文学传却有两卷,包括了25人,说明了梁代文学的较高成就。

创作背景

《梁书》是由姚思廉与其父姚察合写而成。姚察(533~606),字伯审,祖籍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陈朝灭亡后迁往关中,定居万年(今陕西西安)。一生历仕梁、陈、隋三朝。梁朝灭亡时,姚察才二十二岁;陈朝建立后他任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职。开始修撰《梁书》,书未成,陈亡。

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达三百余年的大分裂局面,使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593午,隋文帝禁止民间私修国史,自西汉以来私人自发修史的工作便变成了由朝廷组织的事业,开我国设史馆专修国史之先风。唐朝开国之君也极为重视史学,并希望藉此以达长治久安、永保皇业的目的。李世民认为“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鉴”,加上中国自古有盛世修史的传统,故设史馆修史,李世民(唐太宗)曾亲领修撰《晋书》,魏征、房玄龄、褚遂良、令狐德菜等大臣皆兼领史职,所选史官多为一时名家,被列为正史的二十五史有三分之一是在这一时期修成的,《梁书》即是其中之一。

隋朝建立之后,姚察已定居关中,任隋朝秘书丞。开皇九年(589),姚察奉命撰修梁、陈二史,书未成便于大业二年(606)去世。临死前嘱咐儿子思廉一定要完成他的未竞之业。

姚廉(557~637),字简之。自幼受家学熏陶,嗜书如命,一生历仕陈、隋、唐三代,在陈时任会稽王扬州刺史陈庄的主薄,入隋,任汉王杨谅王府参军,迁代王杨侑侍读。唐贞观初年历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散骑常侍等职,一生敢于直言极谏,虽高官厚禄,然淡薄名利。贞观三年(629),唐太宗诏令著作郎姚思廉与秘书监魏征同著《梁书》。因事先已有丰富的积累和深厚的功底,经过近九年的努力,终于在贞观十年撰成《梁书》,由魏征转奏皇帝,并藏于秘阁。姚思廉撰写《梁书》主要是根据姚察的书稿,另外可供参考的还有谢昊、许亨等九家梁书。

作品目录

本纪

卷次

目次

题目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卷1~3

本纪第一二三

武帝上中下

萧衍

卷4

本纪第四

简文帝

萧纲

卷5

本纪第五

元帝

萧绎

卷6

本纪第六

敬帝

萧方智

列传

卷次

目次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卷7

列传第一

皇后 - 太祖张皇后・高祖郗皇后・太宗王皇后・高祖丁贵嫔・高祖阮修容・世祖徐妃

卷8

列传第二

昭明太子・哀太子・愍怀太子

卷9

列传第三

王茂・曹景宗・柳庆远

卷10

列传第四

萧颖达・夏侯详・蔡道恭・杨公则・邓元起

卷11

列传第五

张弘策・郑绍叔・吕僧珍

卷12

列传第六

柳惔・席阐文・韦睿

卷13

列传第七

范云・沈约・沈旋

卷14

列传第八

江淹・任昉

卷15

列传第九

谢朏

卷16

列传第十

王亮・张稷・王莹

卷17

列传第十一

王珍国・马仙琕・张齐

卷18

列传第十二

张惠绍・冯道根・康绚・昌义之

卷19

列传第十三

宗夬・刘坦・乐蔼

卷20

列传第十四

刘季连・陈伯之

卷21

列传第十五

王瞻・王志・王峻・王暕・王泰・王份・张充・柳恽・蔡撙・江蒨

卷22

列传第十六

太祖五王

卷23

列传第十七

长沙嗣王业・永阳嗣王伯游・衡阳嗣王元简・桂阳嗣王象

卷24

列传第十八

萧景

卷25

列传第十九

周舍・徐勉

卷26

列传第二十

范岫・傅昭・萧琛・陆杲

卷27

列传第二十一

陆倕・到洽・明山宾・殷钧・陆襄

卷28

列传第二十二

裴邃・夏侯亶・韦放

卷29

列传第二十三

高祖三王

卷30

列传第二十四

裴子野・顾协・徐摛・鲍泉

卷31

列传第二十五

袁昂

卷32

列传第二十六

陈庆之・兰钦

卷33

列传第二十七

王僧孺・张率・刘孝绰・王筠

卷34

列传第二十八

张缅

卷35

列传第二十九

萧子恪

卷36

列传第三十

孔休源・江革

卷37

列传第三十一

谢举・何敬容

卷38

列传第三十二

朱异・贺琛

卷39

列传第三十三

元法僧・元树・元愿达・王神念・羊侃・羊鸦仁

卷40

列传第三十四

司马褧・到溉・刘显・刘之遴・许懋

卷41

列传第三十五

王规・王承・褚翔・萧介・褚球・刘孺・刘潜・殷芸・萧几

卷42

列传第三十六

臧盾・傅岐

卷43

列传第三十七

韦粲・江子一・张嵊・沈浚・柳敬礼

卷44

列传第三十八

太宗十一王・世祖二子

卷45

列传第三十九

王僧辩

卷46

列传第四十

胡僧祐・徐文盛・杜崱・阴子春

卷47

列传第四十一

孝行-滕昙恭・徐普济・宛陵女子・沈崇傃・荀匠・庾黔娄・吉翂・甄恬 韩怀明・刘昙净・何炯・庾沙弥・江紑・刘霁・褚修・谢蔺

卷48

列传第四十二

儒林-伏曼容・何佟之・范缜・严植之・贺蒨(子革)・司马筠・卞华・崔灵恩・ 孔佥・卢广・沈峻・太史叔明・孔子袪・皇侃

卷49

列传第四十三

文学上-到沆・丘迟・刘苞・袁峻・庾於陵・弟肩吾・刘昭・何逊・钟嵘 周兴嗣・ 吴均

卷50

列传第四十四

文学下-刘峻・刘沼・谢几卿・刘勰・王籍・何思澄・刘杳・谢征・臧严 伏挺・ 庾仲容・陆云公・ 任孝恭・颜协

卷51

列传第四十五

处士-何点(弟胤)・阮孝绪・陶弘景・诸葛璩・沈顗・刘慧斐・范元琰 刘訏・ 刘歊・庾诜・张孝秀・庾承先

卷52

列传第四十六

止足-顾宪之・陶季直・萧视素

卷53

列传第四十七

良吏-庾荜・沈瑀・范述曾・丘仲孚・孙谦・伏芃・何远・ 吉翂

卷54

列传第四十八

诸夷-海南诸国・东夷・西北诸戎

卷55

列传第四十九

豫章王综・武陵王纪・临贺王正德・河东王誉

卷56

列传第五十

侯景・王伟

附录

附录 梁书序

《梁书》,六本纪,五十列传,合五十六篇。唐贞观三年,诏右散骑常侍姚思廉撰。思廉者,梁史官察之子。推其父意,又颇采诸儒谢吴等所记,以成此书。臣等既校正其文字,又集次为目录一篇而叙之曰:

自先王之道不明,百家并起,佛最晚出,为中国之患,而在梁为尤甚,故不得而不论也。盖佛之徒自以谓吾之所得者内,而世之论佛者皆外也,故不可绌;虽然,彼恶睹圣人之内哉?《书》曰:"思曰睿,睿作圣。"盖思者,所以致其知也。能致其知者,察三才之道,辩万物之理,小大精粗无不尽也。此之谓穷理,知之至也。知至矣,则在我者之足贵,在彼者之不足玩,未有不能明之者也。有知之之明而不能好之,未可也,故加之诚心以好之;有好之之心而不能乐之,未可也,故加之至意以乐之。能乐之则能安之矣。如是,则万物之自外至者安能累我哉?万物之所不能累,故吾之所以尽其性也。能尽其性则诚矣。诚者,成也,不惑也。既成矣,必充之使可大焉;既大矣,必推之使可化焉;能化矣,则含智之民,肖翘之物,有待于我者,莫不由之以至其性,遂其宜,而吾之用与天地参矣。

德如此其至也,而应乎外者未尝不与人同,此吾之道所以为天下之达道也。故与之为衣冠、饮食、冠昏、丧祭之具,而由之以教其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者,莫不一出乎人情;与之同其吉凶而防其忧患者,莫不一出乎人理。故与之处而安且治之所集也,危且乱之所去也。与之所处者其具如此,使之化者其德如彼,可不谓圣矣乎?既圣矣,则无思也,其至者循理而已;无为也,其动者应物而已。是以覆露乎万物,鼓舞乎群众,而未有能测之者也,可不谓神矣乎?神也者,至妙而不息者也,此圣人之内也。圣人者,道之极也,佛之说其有以易此乎?求其有以易此者,固其所以为失也。

夫得于内者,未有不可行于外也;有不可行于外者,斯不得于内矣。《易》曰:"智周乎万物而道济乎天下,故不过。"此圣人所以两得之也。智足以知一偏,而不足以尽万事之理,道足以为一方,而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此百家之所以两失之也。佛之失其不以此乎?则佛之徒自以谓得诸内者,亦可谓妄矣。

夫学史者将以明一代之得失也,臣等故因梁之事,而为著圣人之所以得及佛之所以失以传之者,使知君子之所以距佛者非外,而有志于内者,庶不以此而易彼也。

臣巩等谨叙目录,昧死上。

作品思想

政治思想

姚氏父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在运动中有质变,“失道不恒夷,运无常泰,斯则穷通有数,盛衰相袭,时屯阳九,盖在兹焉”,(《梁书》卷56《侯景传》)历史的兴亡更替是必然现象。

姚氏父子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是人事,而不是天命观。因此,他们大都紧紧围绕人事来考察王朝的兴衰、事情的成败。姚察在评论梁武帝太清年间侯景之乱时说:“夫举事者定于谋,故万举无遗策,信哉是言也。傅歧识齐氏之伪和,可谓善于谋事,是时若纳傅歧之议,太清祸乱,固其不作。申子曰:‘一言倚、天下靡。’此之渭乎。”(《梁书》卷42《傅歧传》)在姚察看来,如果梁武帝听从傅歧的建议,拒绝与魏高澄通使和好,高澄企图离间梁王朝与自魏奔梁灼侯景之间的关系的计划就会落空,侯景也不会因此举兵反叛,梁朝更不可能中衰,人事在梁衰亡中起了关键作用。

姚思廉的见解与其父姚察大致相同。在《梁书·武帝本纪》的史论中,姚思廉认为梁武帝能够夺取政权,建立帝业,在于“齐季告终,君临昏虐,天弃神怒,众叛亲离”,而梁武帝“英武睿哲,义起樊、邓,仗旗建号,濡足救焚”,以“翦暴夷凶”为己任,因此“万邦乐推,三灵改卜”,时势将梁武帝萧衍推上了历史舞台。他认为梁朝所以能“治定功成,远安迩肃”,为魏晋以来少有的文化繁荣、地广力强之邦,在于梁武帝采取了一系列于国于民有利的进步措施:“辟四门,弘招贤之路;纳十乱,引谅直之规;兴文学,修郊祀,治五礼,定六律,四聪既达,万机斯理。”这样梁朝才成为了一个“南超万里,西拓五千”的强盛王朝。在总结梁武帝晚年政治混乱不堪的情况时,姚思廉认为是由于梁武帝宠幸朱异这样的佞幸,使他们“作威作福,挟朋树党,政以贿成,服冕乘轩,由其掌握”,造成“朝经混乱,赏罚无章”。因此,梁朝衰亡“虽历数斯穷,盖亦人事然也”。(《梁书》卷3《武帝本纪》)这种以人事来解释梁朝兴衰的思想观点,是姚思廉反思历史巨变的结果。

哲学思想

南朝梁是我国佛教的兴盛时期,上至梁武帝君臣,下至平民百姓,无不虔诚信教。对此姚氏父子在《梁书》中记载了一些佛事,但并没有过多地颂扬,相反,却对我国封建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无神论者范缜立传,并详细地汜载了他的不朽名著《神灭论》,而未加一句贬词,从而为后代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保存了一份极为珍贵的资料。这不能不说是姚思廉史学思想中的光辉的一面。

作品鉴赏

优点

《梁书》的行文,颇具简洁洗练的特色,《四库全书总目》说它:“排整次第犹具《汉书》以来相传之史法,要异乎取成众手、编次失伦者矣。”史学家赵翼评价为:“直欲远追班马……皆劲气锐笔,曲折明畅,一洗六朝芜冗之习。” 在《梁书·韦睿传》中,写邵阳之役时,写道:“魏人先于邵阳洲两岸为两桥,树栅数百步,跨淮通道……斗舰竞发,皆临战垒。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从而焚其桥。风怒火盛,烟尘晦冥,敢死之士拔栅砍桥,水又漂疾,倏忽之间桥栅尽坏,而道根等皆身自搏战。军人奋勇,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这一段描写甚为精彩,深受史家的称道。

《梁书》所载历史丰富,史料完备。梁朝只有55年的历史,《梁书》的传则达50卷之多,可见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叙述之详尽。书中记载了很多文人和史家,如沈约、江淹、刘昭、萧子显、萧子云等,为他们详细列传,这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史学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书中还为一些学者作传,保存了对其重要著作的记载,如为范缜立传,保留了唯物主义著作《神灭论》;为钟嵘和刘勰立传,介绍了《诗品》和《文心雕龙》这两部文学理论著作。

《梁书》的谋篇布局颇见功力,承《汉书》类叙之法撰传,如《滕昙恭传》叙其孝行,附录徐普济被火伏棺、宛陵女子搏虎救母的事,《何逊传》由叙何逊工诗而及虞蓦。这样叙事,既显文笔简练,又不遗漏人物事件。[5]

缺点

记录误差

《梁书》在记事记人方面,常常有一些时间差误、前后矛盾的地方。如《江苹传》称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而《何敬容传》则称其“铨序明审,号为称职”。这些互相抵牾的记载,使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梁书》在笔法上也存在着曲笔增美讳恶的弊病。对于篡代之际大动干戈的血淋淋事实,书中很少如实反映。对于一些权贵歪曲史实大加吹捧的地方也相当多,与《南史》相比较,《梁书》的这个缺点显得更突出一些。

封建迷信

书中的思想糟粕也不少。充斥书中的大量阴阳灾异、图谶祥瑞,乃至望气相面、因果报应、神怪异闻等,给人以陈腐、庸俗之感。宣传佛、道等宗教迷信,也是书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价值

姚察历经梁、陈两代,并任史官.时人记事,史料价值较高。所以。《梁书》是现存梁史的比较原始的记载。在行文方面,不用当时盛行的骈文,而仿效司马迁、班固用简练的散文叙事,也是一大优点。此书文字简练,叙事简叫,在“二十四史”中是较好的—部。从史料说,范缜、阮孝绪、陶弘景等传,保存了当时思想、目录、医药等方面的材料;该书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方面都颇具参考价值。[6]

版本信息

《梁书》现存较早的版本为宋四川眉山奉,《梁书公成书后,由于流传不广,馆阁所藏又往往有脱误之处,故北宋嘉佑时曾与《宋书》《齐书》《陈书》等由曾巩等进行校定,“既校正其文字,又集次为目录一篇”。校定本出现之后,民间流行仍不多,靖康之难,史书又多焚于兵火。直到宋高宗绍兴年间,井宪孟为四川漕时始求访未亡史书,收合补缀,命眉山刊行,是为眉山七史,《梁书》也在其中。 ·

比较便于阅读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73年出版的点校本。该版本以商务印书馆宋大字影印百衲本(百衲本以眉山本为底本)与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互校,并参考了《南史》《资治通鉴》及钱大听《廿二史考异分等的校勘成果,择善而从,为学者所推重,也最便于阅读。[9]

学术研究

《梁书》问世数十年后,著名史学家刘知己在其《史通·古今正史》中,就对《梁书》的史料来源、编纂经过作了概述。以后,五代刘咆在其引日唐书·姚思廉传》中,北宋宋祁、欧阳修在其《新唐书·姚思廉传》中,都对《梁书》的成书过程作了叙述,对姚思廉“推究陈事”、“编次笔削”之功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南宋以后,不少著名学者对《梁书》都很注意,如著名目录学家陈振孙在其《直斋书录解题》中,晁公武在其《郡斋读书志》中,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都述及《梁书》。尤其是著名思想家叶适在其读书札记《习学记言序目》中,结合南宋的社会现实,对《梁书》有很多具体评论,研究《梁书》不可不读。

除了鸿儒硕学的具体述论外,宋人对《梁书》的研究还体现于另一方面,即将《梁书》置于诸史中一齐研究。这些著作包括周护《十七史赞》30卷、《名贤十七史榷论》104卷,吕祖谦《十七史详节》273卷,钱端礼譬诸史提要》15卷,王先生曩十七史蒙求》16卷,宋人的“十七史”是包括《梁书》的。这些著作虽然大多已不存在,却显示了《梁书》的广泛影响。

明代,尤其是清代,随着考据学的兴盛,对诸史的研究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关于《梁书》的研究,多分散在各家的研究著述中,按性质可分为数类:有关《梁书》考证质疑的,有明代朱明镐的锰史纠》6卷,清代牛运震的《读史纠谬》15卷、李贻德的《十七史考疑》、钱大昕的《读史拾遗》5卷、赵翼的《陔余丛考力43卷、张烩的《读史举正9 8卷、洪颐煊的《诸史考异》18卷、全祖望的爱经史问答610卷、宋书升的《二十四史正讹》等;有关《梁书》增补整理的,有清万斯同的《梁诸王世表》1卷、《将相大臣年表》1卷、徐文范的《东晋南北朝舆地表》12卷、杨守敬的《萧梁疆域图》1卷、洪骑孙的《补梁疆域志》4卷、侯康的《补梁书艺文志》1卷等;有关《梁书》广征博闻的,有清洪亮吉的《两晋南北史乐府》2卷。当然,最具影响的还是清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听的《廿二史考异》和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二十四史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反正就是关于历史的小说 历史军事 / 连载
反正就是关于历史的小说
151***008_9157814501
简介:呃,算了,反正没啥可说的。就看着玩儿吧,喜欢历史的看看。
0.1万字5个月前
假如全班穿越历史课本 历史军事 / 连载
假如全班穿越历史课本
阳哥好
简介:看题目,懂的都懂,期末背提纲3s想出来的
0.1万字5个月前
西方世界历史 历史军事 / 连载
西方世界历史
龙神阁
简介:世界历史
96.5万字4个月前
Truths 历史军事 / 连载
Truths
燕十一
简介:“一名小说家的天职,就是讲述事实”
0.1万字5个月前
星灵泽散 历史军事 / 连载
星灵泽散
小风恒
简介:本故事纯属虚构,与现实毫无关联,切勿与现实相提并论
0.1万字5个月前
喵咪剧组日常 历史军事 / 连载
喵咪剧组日常
欣欣茹子
简介:这是新坑,主讲日常的,不过还是有CP的放心使用,本坑无刀子(bushi)
0.1万字5个月前